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1 03:24:0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马克·布洛赫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
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可见,作者认为应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采取单一角度,故此题应选C项。AB项错误,材料并未交代要抓住事物的根本原因或者是主次原因,而是强调多个角度分析原因;D项错误,价值判断问题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下哪一徽记所代表的组织体现了其成员“由单一的经济联合逐步走向货币、政治和防务全方位的联合”
[? ]
A、

B、

C、

D、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1972年9月25日晚,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国宴欢迎田中首相访华。在周恩来致欢迎词后,田中致答词。在谈到侵华历史时,他表示:“过去几十年之间,日中关系经历了不幸的过程。其间,我国给中国国民添了很大麻烦,我对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第二天上午,中日双方举行外长会谈,具体讨论联合声明的内容。日方条约局局长高岛益郎首先发言,对日方方案作了说明。他提出了四点意见: ……(四)关于战争赔偿问题,蒋介石在缔结日台条约(1952年签订)时已宣布放弃战争赔偿,因此没有必要再写入联合声明中。
材料二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交往的历史渊源久远。历史上中日两国间的交流就非常频繁。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学生,从遣唐使开始,日本就开始复制中国的文化、政治制度等许多方面。然而,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日本而言,中国都是一个侵略的对象。二战以后,中日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通过田中角荣等一些人物的努力,两国间的关系逐步走向了正常化。站在21世纪的入口,展望未来中日两个大国间的关系,相信友好关系会继续,但仍将存在很多问题和波折。
(1)材料一中田中首相所说的“添了很大麻烦”是指什么?他这种说法是否合适?为什么?
(2)材料一中日方条约局局长认为战争赔偿问题“没有必要再写入联合声明”,他讲话的根据是否成立?为什么?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日本侵略中国有哪些主要表现?影响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的主要障碍有哪些?


参考答案:(1)20世纪日本侵华战争。不合适。因为日本大举侵华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而“麻烦”用在这里是对战争带来的罪行的轻描淡写,这将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
(2)不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蒋介石已经逃到台湾,他已经不能代表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与日方进行交涉的唯一合法代表。
(3)20世纪日本侵略中国的的表现: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1937年全面侵华(20世纪30年代发动侵华战争)
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的主要障碍:对侵华历史的认罪态度;钓鱼岛等领土之争;干涉海峡两岸统一问题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通过日本发动的一系列侵华战争,让我们能正确对待中日关系,特别是日本能正确对待历史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与主题一致的标语是(?)

A.“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B.“亿万人民亿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C.“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D.“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在史学上中世纪主要是指欧洲
A.奴隶制时代
B.封建制时代
C.资本主义时代
D.世纪的中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中世纪”这一概念的理解能力。“中世纪”也称“中古”,通常指封建制时代,这一名词主要适用于欧洲的封建制时代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