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21 03:04:2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较快的主客观因素不包括? (? )
A.全国基本统一
B.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
C.国民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项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原因,符合题意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两部重要的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两部宪法最大的不同是
A.制定背景不同
B.性质不同
C.具体内容不同
D.颁布机构不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两部宪法前者是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而后者是指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两者最大的差异是阶级属性的不同,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二者也有很大差别但不是根本差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8分)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进一步受到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孔子通过教诲学生,“删定”诗书,使这个模式产生了社会影响,并日益渗透在广大人们的生活、关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在时空中蔓延开来。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它终于成为汉民族的一种无意识的集体原型现象,构成了一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依据材料一,概述孔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传播方式和历史地位。(10分)
材料二?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2)以西汉和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
材料三?九月二十八日,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举办的二00五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上,推出了“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据了解,海内外现有纪念孔子的孔庙、文庙一千三百多座。)据孔子文化节组委会办公室的人士介绍,举办“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旨在传承几千年中华文化脉络、宣传保护孔庙(文庙)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搭建一个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增强民族凝聚力。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材料四?图片一和图片二所反映的内容均出现在“世界孔庙同祭孔”活动期间

(3)请结合材料三,对材料四中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作简要评价。(6分)


参考答案:
(1)①时代背景:奴隶制崩溃;(2分)②主要内容:仁;礼;(2分)实用;中庸;(2分)③传播方式:办私学,编删诗书为教材,教导学生;(2分)④地位: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或代名词)。(2分)
(2)说明:汉武帝时期,为适应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大一统”的需要,(2分)董仲舒不仅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了理论保障(或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2分)而且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新文化运动时期,在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2分)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与科学,(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猛烈批判封建儒教。(2分)
(3)评价:图片一《孔子论为人》一书的出版有利于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传承优良的民族传统,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凝聚力。(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图片二所反映的现象违背了“祭孔”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宗旨,(2分)是对文化遗产的践踏与破坏。(1分)


本题解析:(1)“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即总的时代背景是奴隶制崩溃时期。阅读材料并适当联系所学知识,可概要答出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从材料一中的“教诲学生,‘删定’诗书”可直接点明传播方式。材料一中的“汉民族……集体原型现象……种民族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实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志。
(2)着重理解“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可答出董仲舒为适应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需要而对儒家学说怎样改造,也可答出资产阶级激进派为实现民主和科学而对传统儒家思想进批判。
(3)结合材料三、材料四,我们应深入而系统地挖掘孔子思想的文化内涵,为现实服务,应该避免过度地利用孔子作招牌,一味地发“孔子”财。这是辩证地认识问题,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发扬和利用等方面的适当态度问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开办了各种类型的补习学校,广大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这说明当时中国政府(?)
A.发展高等教育
B.普及义务教育
C.重视扫盲教育
D.模仿苏联教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从材料“教育工作者把识字小黑板挂到田间地头、车间厂房、休息场所”可以看出这是在进行扫盲教育,提高识字率。故选C。AB项明显错误,高等教育和义务教育应该在学校;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的教育模式。
点评:国之兴衰,系于教育。教育事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很大的发展,在建国初期主要是扫盲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1977年,恢复了高考,千万人的命运被改变。在80年代通过了《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90年代科教兴国战略,更加重视教育。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正式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是
A.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B.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
C.中共十六大
D.中共十五大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这一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庄严地记载在宪法中,故答案选择B项。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颁布了我国新的宪法,即“八二宪法”,故A项不正确;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政治文明”的概念,将民主、法治、人权的宪政制度的建设内容,从以往“精神文明”的概念和范畴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的一种文明形态,从而摆脱了法律工具主义的旧思维和将法律制度与法律思想混为一谈的错误观念,并提升了它的战略地位,故C项不正确;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对依法治国方针的科学含义、重大意义和战略地位,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故D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法制制度走向健全,命题主要集中在:(1)再认再现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史实或对相关历史材料进行正确解读;(2)综合分析法律制度走向健全的原因和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