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七)

时间:2019-06-21 02:38:1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附加题:儒家思想的流变(10分)

?


?

观察上面几组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图片中所含历史信息和图片编组的意图,请厘清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文化政策变化的基本路径。(4分)
(2)你对秦始皇采取的文化专制政策有何看法?(2分)
(3)西汉之初为何采用道家黄老之学?汉武帝为什么又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4)宋明理学把中国文化重伦理的传统精神推向了极至,强调“立志”、“修身”以达到“内圣”人格,对此你有何评论?(2分)


参考答案:(1)思路:秦朝实行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一——汉初尊崇黄老道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提出天理论,复兴儒学。(4分)
(2)思路:正面——维护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负面——文化专制,压制思想、摧残文化。(2分)
(3)思路:从汉初局势、统治策略和老道思想特点说明(经济萧条,厌恶战争,统治者朴实作风)(1分);而从汉武帝时期的局势、统治政策和董仲舒对儒学改造后于统治政策的适应性说明(国力强大,汉武帝要有为)。(1分)
(4)思路:一要从修身养性、报国精神等方面说明其积极意义;二要从压抑人性、愚昧忠君等方面说明其负面影响。(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抓住核心观点。抓住“立君”关键信息,由知可知题干强调加强君权,B项正确;儒家主张德治与礼治,排除A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C项;墨家主张非攻,D项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对台湾问题的了解。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和平解决台湾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提出的。因此A《共同纲领》可以排除;提出方针之后,形成共识才可以写入宪法,因此宪法不可能是第一次;D项“九二共识”是两岸只有一个中国,也不是第一次提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因此答案为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下列是两侧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6分)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故选C。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B项到今天两岸尚未达成相关表述;D项是80年代的两岸关系缓和化的表现。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