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2:38:16
1、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家们的主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墨子“节用”的观点代表了广大中下层人民的利益,孟子“民本”的思想和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故A、B两项表述错误;三者的观点都涉及到建立或保护小农经济,故排除D项,选择C项。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2年6月,英国第一次议会改革法案获得通过。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将一部分“衰败选区”的议席,转让给新兴的工业城市。
1867年7月15 日,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该法案废除了上次改革保留的“衰败选区”的议会席位,将其分配给新兴城市。空出的52个议席分给曼彻斯特、伯明翰等,大城市分别增加l个议席,伦敦增加4个议席,另有9个中等城市各获得l个议席。
1884年,自由党为了在农村争夺选票,缓和农村居民要求政治权利的斗争,进行了第三次国会选举改革,颁布了“人民代表法”。该法案规定除地主及租地人外,农村中年缴房租l0英镑以上者均有选举权。
——摘编自《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
材料二?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此前年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三次议会改革发生的共同根源是什么,并综合分析三次改革的积极影响。(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对此,你有何认识?(7分)
参考答案:
(1)共同根源: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积极影响: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取得了优势;使更多公民取得选举权,民主政治不断完善;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6分)
(2)变化: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3分)
认识: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美国的选举制度日趋完善;民主权利的完善是长期的、渐进的过程等。 (任意答出其中2点得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及知识迁移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时间,便可以得出三次议会改革的共同点是工业革命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要求获取更多的政治权益;第二小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英国议会改革打击了旧贵族势力,工业资产经济力量壮大,使公民获取更多的选举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小问依据“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不得因性别”“不得因为年龄”等信息可知变化为: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第二小问需要结合前问的相关变化归纳,如民主权利的进步与完善,选举制度的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B.林彪、江青一伙煸动
C.国际形势的恶化
D.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是直接原因,所以排除B项。CD两项为错误项,所谓的国际形势的恶化与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产说法都是当时我国主要领导人的错误认识,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所有制不断的变迁,下列对土地所有制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全国土地改革完成,农村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
B.三大改造完成,农村土地归国家所有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强化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拥有了土地使有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关系显现出怎样的特征,试结合史实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特征:
①两次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列强为开拓市场把矛头指向中国。试图用炮舰和商品打开中国闭关锁国大门。双方处于对抗状态,结果清朝失败而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中外暂时“和好”相互勾结,列强侵华加剧。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西方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向清政府提出新的要求,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抗击西方侵略,但很快又与列强勾结。共同镇压了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签订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化秩序完全确立。
认识:
①民族压迫的实质是阶级压迫,中外勾结的基础是共同镇压人民革命。
②封建主义无法阻挡西方资本主义,落后就要挨打。
③中国人民抗争使列强始终不能灭亡中国。
本题解析:本题从对外关系史角度考查学生概括、分析、理解的能力,审题时首先要注意时间范围“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该时间范围内中外关系变化经过三个阶段,可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去划分这三个阶段,要注意60年代中外关系特殊性。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