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21 02:21:12
1、判断题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是
A.辛亥革命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B.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C.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侵略
D.当时国民政府的大力扶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抓住关键词语“客观”,二要注意选项的叙述有无不符合史实之处。选项A、B、D都是从中国方面叙述的,受其主观意识的影响,不是客观因素,并且国民政府也没有大力扶植,故D项表述错误,新文化运动仅是思想文化潮流,即使推动也是客观性的,选项A属于主观努力的推动,是主观原因。只有C项是从外因叙述的,显然是客观原因。所以正确答案为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飞天”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梦想。图9照片摄于21世纪初,图中的人们无比兴奋,那是因为他们在欢庆中国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图9中“中国人上天了”字样以及题干中的提示的时间——21世纪初,表明人们在庆祝“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2003年10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材料解析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近代史上,义和团民众曾经张贴“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的揭帖。
材料二 1878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之间9千米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用马拉,倍讥讽为“马车铁路”。
材料三 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1889年,袁世凯为向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最终被闲置起来。
问:(1)西方列强在中国修建铁路的目的是什么?
(2)义和团的口号与清政府拆毁淞沪铁路在性质上有何区别?
(3)你怎样理解历史上发生的这些故事?
参考答案:(1)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门户,控制清政府。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运费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脉。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修筑铁路权,从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2)义和团的这种行为是他们反帝的一种表现,而清政府反对只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
(3)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1)结合列强侵华的目的回答。(2)从二者拆铁路的出发点方面去分析区别(3)从近代化进程受到多种因素的阻碍等方面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这句话应该出自
A.朱熹
B.顾炎武
C.黄宗羲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这份试卷有两道第3题。正确解读材料是解题的关键,材料中反映的观点是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是知的表现形式,是知的补充,即知行合一,这是王阳明的观点,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最主要是强烈抨击君主专制,因此ABC排除,故选D。
点评:此题实际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关键点在于把握相同点都承认理,但得到理的办法不一样,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王阳明强调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这也是一个考查重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卷十四《选举二》)
“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
以上材料说明,魏晋时期选拔人才时,定品级由1)皇帝2)吏部尚书3)中正官
依据是4)家世5)道德6)才能
A 3)6)? B 2)4)? C 1)5)? D 3)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来看,定品级的中正官,由“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来看,定品级依据是家世。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