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6-21 02:14:2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诗文证史
某校高三历史老师布置同学们自学《现代史学名家》一课,小王同学对陈寅恪提倡的“诗文证史”方法特别感兴趣,查找到以下材料,并提出若干问题:
材料一?诗文证史法,或曰诗史互证法,即一方面以诗文或小说来证史,或补正史事的阙误,或别备史事的异说;另一方面,以史来证诗文或小说,或考证作品的今典,或寻绎诗文的通解。
材料二?以诗史互证,自推陈寅恪先生为最著。陈先生才思高敏,学养深厚,能就诗史曲折互证,成其新解。他说:“我之所以要搞唐诗证唐史,是因为唐代自武宗之后的历史记录存在很多错误。但唐代的诗歌则保留了大量的历史实录,唐史的复杂性与接触面广这些特点,都在唐诗中有反映,成为最原始的实录。文章合为时而作,所以唐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摘自上师大古籍研究所虞云国《陈寅恪史学方法论》
问题:(8分)
(1)依据“诗文证史”法,如进一步探究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和希腊的历史,你认为应该特别重视哪些史诗的证史价值?(3分)
(2)除“诗文证史”的研究方法,请再举一例证史方法并作简要介绍。(3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诗文证史”这一治史方法?(2分)


参考答案:(1)史诗:两河流域——《吉尔伽美什》、古代印度——《摩珂婆罗多》或《罗摩衍那》、古希腊——《荷马史诗》等。(3分)
(2)如“图像证史”。 “图像证史”是指在正常的历史研究中采用图像、图画、图表等手段对所涉及的历史进行梳理,证实的过程(举例1分,也可举如“考古发现”或“文物证史”、“考古与文献互证法”等证实途径或方法。介绍2分, 言之有理即可。共3分)
(3)利:这种方法使历史研究拥有更丰富、形象的文学史料作为印证;将文史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历史研究视野、材料和方法上,都开拓出新途径。弊:诗歌及小说等仍属文学作品,具有夸张或艺术加工,不能等同历史。
(能从辨证角度看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共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哪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A.原始社会
B.夏商时期
C.诸子百家
D.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的相关知识。
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但"百家争鸣"的局面到汉代便不复存在。由汉至清,儒家思想都被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对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影响深远。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其最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
A.政体变革的频繁上
B.得到农民的支持上
C.革命结束的形式上
D.开展对外战争上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法国革命过多地遭受到了外力的干涉,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遭受外力的干涉。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尊严”的含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4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 (4分)
(4)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3分)


参考答案:(1)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3分)
(2)国外: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尖锐。国内:地主垄断土地,农民生活贫困。(2分)具体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扶助农工。 (2分)
(3)体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4分)
(4)人民享有自由、平等和人权;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水平;每个人都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总分3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外历史上的民生问题(1)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在唐朝时期“先存百姓”“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在联系课本所学中的经济政策均田制可以答出。(2)考查材料二中的信息,在国外“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国内阶级矛盾,人民困苦,然后结合课本答出体现其民生的具体的内容即可。(3)根据课本写出在土地革命时期的中共的土地政策即可。(4)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一是自由而是公正,然后言之合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古代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贡献在于
A.“将哲学从天上带到人间”
B.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对人性的束缚
C.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为人类勾画出“理性王国”的蓝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