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9:49:51
1、判断题 以下图片中的顺口溜“中国好比巨龙,英国好比臭虫,巨龙一日千里,臭虫爬也爬不动”。以下对图片反映的信息分析正确的是
A.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因二战经济凋敝
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取得巨大成就
C.大跃进时期,我国经济建设急于求成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英国经济陷入“滞胀”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以其学说“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韩非子
C.董仲舒
D.朱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意思是:臣民要绝对服从于君主,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体现了董仲舒的“君为臣纲”“天人感应”的思想。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参考答案:①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经济结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丝、茶等的生产和出口日益商品化,开始走上了依附外国资本主义的道路。这样,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②西方列强通过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并攫取了经济特权,如开辟通商口岸,协定关税权,内河航运权,内地传教和经商、游历,片面最惠国待遇权等,逐步扩大对中国的侵略,大量洋货涌入中国,并从中国掠夺原料。中国遭受外国冲击的五口通商地区,中国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并开始解体。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是从经济变化方面考虑鸦片战争的影响,要注意重大的变化是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但也有客观的积极作用。变化原因主要从战争手段、攫取经济政治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几方面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一一《礼记?礼运》
材料二? 19世纪初,傅立叶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谐》、《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 他幻想着有朝一日统治阶级或大富翁能够良心发现,大发慈悲,掏出钱来帮助他建立一个理想中的“人人平等”的社会。
材料三 中国希望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我深信在这样的做法当中,有一些法国的信念能够帮助贵国继续思考,……我们共和国的模式有了启蒙时期的理想和法国大革命普遍价值的模式,也可以成为中国迈向民主和人权的一个很好的启发。……
一一《法国总统希拉克北大演讲稿》
(1)简要概括材料一中作者描绘的理想社会的特征(不得摘抄原文)。(3分)
(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傅立叶的“法朗吉”能否实现及其原因。(5分)它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怎样?(2分)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法国的共和国的模式汲取了启蒙思想和法国大革命中的哪些思想原则?分析这些观念与材料一透露的思想观念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6分)
(4)综合材料一、二、三,谈谈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从中汲取哪些有益的观念。(2分)
参考答案:(1)天下为公;选举贤能;不分彼此,各得其所,没有争斗的 “大同社会”(意思相近即可)(3分)。
(2) 不能。(1分) 原因: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他们的学说没有指出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4分)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2分)
(3)。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4分)前者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后者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反映的是小农阶级的愿望。(2分)
(4)平等观念、民主观念、法制观念、人权观念、和谐观念、妥协观念(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
第(1)问考查概括历史特征能力。可从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进行分析。从社会制度上来看:天下为公,选贤任能。从人与人的关系看:地位平等,天下大同,没有争斗,彼相亲爱。
第(2)问考查分析历史现象原因的能力。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政治上来说他们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作用,主张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经济上,工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本主义制度弊端尚未完全暴露,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思想上不成熟,对资产阶级抱有幻想。
二者的关系可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第(3)问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题眼是“原则”,可结合启蒙思想和《1875年宪法》内容进行概括。废除君主制实行共和制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原则;总统、议会等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立体现了分权原则。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本质区别一个是原始民主制,一个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一个是自然经济的反映,一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反映。
第(4)问考查学生综合归纳能力。材料一主要反映了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社会和谐;材料而主要体现了和谐、平等;第三问体现了民主法治等观念。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
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2分﹚
(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3分﹚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2分﹚
(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2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对这一批评的看法是否全面?﹙2分﹚为什么? ﹙2分﹚
参考答案:
(1)治国、平天下。﹙2分﹚ 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分﹚
(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3分﹚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2分﹚
(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2分﹚看法:不全面。﹙2分﹚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其他说法言之有理也可) ﹙2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文字“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可知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是治国、平天下;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北宋知识分子开创新儒学借鉴了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从材料一中文字“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中可以直接归纳出宋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是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依据材料二中文字内容能够直接归纳出朱熹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3)从材料三中文字“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说明作者批评程朱理学空谈误国;显然这一看法过于片面,作者恰好忽略了程朱理学的积极影响。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