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9:49:51
1、判断题 据保守统计,文革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172万,受迫害的人数更以千万计。为此,著名作家冯骥才采访了上千名文革经历者,从中选出了一百人作为代表并写下了《一百个人的十年》一文。最后,他说到:“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这里所说的“教训”主要是指
A.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D.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发展严重恶劣影响的反思问题,解决本题需要从文革的原因入手来分析解决。文革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的民主法制不健全造成的,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A.工业化抗美援朝三大改造
B.“一边倒”人民公社“另起炉灶”
C.“大跃进”两弹一星和平共处
D.合作化求同存异三个面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茶叶和生丝出口数量猛增。这一现象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取得优势
B.茶叶和生丝获利多,农民生活得到改善
C.茶叶和生丝日益商品化
D.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构就是议会。下列有关近代西方议会的表述正确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开创了议会制
B.法国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
C.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议会负责
D.德意志帝国议会掌握完整的立法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英国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就存在议会制;C不对,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与议会既彼此独立又彼此制约;D不对,德国议会受皇帝的制约,没有独立完整的立法权。因此B符合题意。
点评:关于英国与美国政治体制的比较。
?
英国
美国
相同
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政体,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议会(国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实行两院制。
②都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了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和经济的发展。
③司法独立。
④理论原则和经济基础:实行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法治原则,私有制。
政体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及其产生
国王,世袭,终身制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任期制
国家元首
的权力
“统而不治”的虚君,国家的象征
掌握实权
政府首脑
首相
总统
政府的产生
议会产生
总统任命
政府与
议会的关系
英国政府(内阁)由议会产生,
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政府对总统负责,不对国会负责,美国的
行政与立法相互独立,互相制约与监督。
议会和议员产生方式
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
下院议员民主选举产生。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两院议员均由民主选举产生。
国家权力
中心
议会
总统
立法权
在下院
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
形成不同
的原因
英国有浓厚的封建传统,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封建势力妥协。
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民众普遍厌恶欧洲的专制统治,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关于法国和德意志帝国政治体制的比较。
?
法国
德意志帝国
相同
①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主要形式,都促进了本国工业资本义的发展;
②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
③(国家元首地位)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政体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皇帝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国民议会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权力
中心
议会
皇帝
议会
产生方式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众议院由普选选出
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政府首脑
与议会关系
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
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形成不同的原因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的统一(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能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而实际上,中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登州文会馆原是一所小学,后演变为教会中学,1882年正式升为学院。
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到了20世纪20年代之后已蔚为大观,包括新教创办的燕京大学、圣约翰大学、金陵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等13所和天主教创办的3所。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
很多学校招收贫困家庭的子弟,学校不仅免收学费,还提供膳宿生活甚至路费。而教会大学除了一小部分学费收入,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
教会大学最直接的贡献就是把现代教育模式移植到了中国,为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的中国塑造了仿效样板,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大潮。
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但在中国文化传播与研究中也成绩斐然。当时的很多教会学校,不仅教授数、理、化之类的新式科学课程,也讲授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教会学校自然也有着先天的优势,他们开启了中国近代海外留学的先河,如被誉为“近代留美第一人”的容闳赴美留学就得到了美国传教士布朗的直接帮助。
——摘编自李铁《历史深处的中国教会大学》
材料二?美国传教士明恩傅曾说:“英语国家的人民所从事的传教事业,所带给他们的效果必定是和平地征服世界——不是政治上的支配,而是在商业和制造业,在文学、科学、哲学、艺术、教化、道德、宗教上的支配,并在未来的世代里将在一切生活的领域里取回效益,其发展将比目前估计更为远大。”
——董雪梅《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教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和办学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会学校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背景:西方列强侵华;教会扩展自身势力的需要;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等。(4分。言之成理即可赋分)
特点:起步早,发展快,分布广;具有慈善性质;教学内容注重中西结合。(3分)
(2)影响:主观上是为了“和平地征服”中国,为西方殖民侵略活动提供便利;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借鉴,促成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起步。(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19世纪晚期,西方基督教会开始在中国创办一些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可以概括出中国兴办教会学校的历史背景;根据材料“国最早的大学是美国长老会在山东开办的登州文会馆”“教会大学遍布华东、华北、华南、西南各地”“绝大多数开销都来自于海外教会和私人机构的捐赠”“教会学校虽然有鲜明的西方文化特点”可以概括出教会学校办学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描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观上是为了“和平地征服”中国,为西方殖民侵略活动提供便利;客观上传播了西方思想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了借鉴,促成了近代中国留学教育的起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