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五)

时间:2019-06-04 09:47:4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据《花图新报》载:“中国自设之电(报)线……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这一记载说明中国
A.最早出现有线电报是在福州
B.最早的电报线出于商业目的
C.最初架设电报线依赖于外国
D.最初发展无线电报得不偿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湾地区最早出现有线电报,故A项错误;“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可知其目的是军事方面,故B项错误;从题干中“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的信息可知,最初架设电报线依赖于外国的技术,故C项正确;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候初破,燕、齐、荆等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候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曰:“汝知此树乎?”对曰:“不知。”曰:“此木虽曲,得绳则正。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一一《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明詄暗杀)……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一一《资治通鉴》卷198
材料四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朝廷)议和,请求“照琉球、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而不削发登岸,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琉球、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请求。
一一《中国通史全编》
材料五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即1683年)十二月初一日,施琅往福建省……会议台湾去留。众以留恐无益,弃虞有害,各议不一。施琅遂决意主留。题疏曰:“台湾地方,北连吴会,南接粤桥,延袤数千,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臣奉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士膏……一切日用之需,无所不有……此曾为红毛聚处,无时不在涎贪,亦乘势以图……断乎不可弃……”圣祖览琅疏,下部议:“台湾古为盛天府、万年州、三兴州。今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永为海外文物富饶之邦矣。
一一江日升《台湾外纪》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谁的建议?并采取了什么措施?你是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6分)
(2)根据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农业的根本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失国之本、农业之本?(3分)
(3)材料三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3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根据材料五,说明康熙帝对“台湾弃留问题”作出了怎样的决策?(3分)


参考答案:
(1)李斯。(1分)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2分)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分)
(2)民为国之本;不失时为农之本;人君要简静。(3分)
(3)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 (3分)
(4)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分)派兵统一台湾;设立台湾府,管理台湾。(2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是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候不便。”,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阐述郡县制的作用。
(2)材料二唐太宗认为“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农业的根本在于“不失农时”;要做到不失农时,“人君简静乃可致”。
(3)根据材料三,总结唐太宗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常弃共所短,取其所长。”,用人扬长避短;“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善于纳谏;“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对少数民族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
(4)康熙帝认为台湾问题不同于高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据材料五,康熙帝“改为台湾府,辖三县。……遂收入版图,设置学官教化。”,设置台湾府,对台湾进行有效地管辖。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民主政治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还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震动全球,如:冰岛国家破产;乌克兰股市今年已累计下滑近80%;英国股市暴跌,英国首富、钢铁大王米塔尔钢铁公司的股票价格自5月份以来,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这反映了
[? ]
A、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B、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空前增强
C、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拉大了南北差
D、经济全球化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我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由“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得知材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概括材料反映的观点。
(2)评价上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举例(举例,不限中外、古今)予以论证说明。


参考答案:
(1)老子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2)第一层次?单一观点:
观点一:观点正确,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或统治者无为有利,有为有害。
论证:
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立功理论依据;或一定程度上起到警醒、约束统治者;。
观点二:观点错误,统治者应该有为而治
论证:
例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或李冰兴修都江堰,奠定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基础,泽被后世。
论证如能延伸到评价:是一种试图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的消极思想;或反对社会进步。
第二层次?
观点一:复合型观点(辩证性观点):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环境下,统治者的有为、无为,发挥的作用不同。?
统治者有为有利:
例秦国蜀守李冰修都江堰之“为”,为川蜀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基础,影响至今。这种“为”“当为”。
统治者有为有害:
例秦始皇暴政导致天下大乱、最终亡国。这种暴政之“为”就应“无为”。
观点二:统治者同一作为具有有害或有利两种作用。
例:隋炀帝修大运河。有害:苦役百姓,激化矛盾。
有利: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本题解析:
(1)从必修三的课本中学到了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2)从学过的知识中结合老子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主要是要从无为而治的内涵上去理解,答案不拘泥,不过必须有论有据才完整。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4 5 6 下页 尾页 5/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