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6-04 09:25:0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53年,中共扬州市委宣传部普选传单:“旧社会,太可恨,不把妇女来当人!新社会,大改变,男女都有平等权。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这主要是为了
A.宣示新中国与旧社会的区别
B.进行民主训练,实践新民主主义
C.准备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解放妇女建立男女平等新社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注意时间“1953年”和材料的关键内容“积极参加大普选,认真行使民主权”。由此可知是为召开1954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准备。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日关系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重要对象之一,80年前,戴季陶所著的《日本论》中写到:“‘中国’这个题目上,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到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这句话主要体现了作者:
A.希望中国人最大限度地去亲近日本
B.认为日本人比中国人在对待对方上更明智
C.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D.认为义和团运动是思想上的闭关自守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材料“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功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可以看出作者主张对日本加深了解,进行研究,做到知己知彼。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孙中山答日本人:“我辈之三民主义首渊源于孟子,更基于程伊川之说。孟子实为我等民主主义之鼻祖。”孙中山这么说主要是因为孟子主张
A.人性本善
B.舍生取义
C.君轻民贵
D.得道者多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符合孙中山宣传民主、反对专制的要求,所以得到孙中山的赞许。A是从人性上说的;B是从个人的修养方面说的;D是从政治理念上说的,都与材料不符。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霄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
点评:近代由于受到西方的侵略,西方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技传播了近代的科学技术;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激进派学习西方的思想,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该图是1976年发行的邮票“工农兵上大学”系列中的一张,从所学历史知识来分析,这应该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时期的教育现状(?)

A.文化大革命
B.建国初期
C.社会主义制度形成期
D.改革开放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有关内容。一九七零年,文化大革命时期,高等学校招生废除考试制度,“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并确定工农兵学员的任务是所谓“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A正确,故本题选A。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