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巩固(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04 09:22: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周恩来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据材料信息“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分析可知C项符合题意。A与题干刚好相反,BD与题干无关,“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可知是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今天我们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时,可以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中的(  )
A.“和而不同”和“仁”的思想
B.民本思想
C.“有教无类”的思想
D.“民为贵,君为轻”的思想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给出的答题范畴是“处理国际关系”时,再分析各个选项,B项民本思想和D项都是阐述的治理人民的根本思想,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主体关系,这两项和题干主旨都没有关系, C项是教育思想,和题干主旨也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处理国家关系时首先要坚持平等、和平,这和A项是相契合的,答案为A。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把选项和题干密切结合,选择符合“处理国际关系”这一方向的选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列对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局面
B.中国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人才断层局面
C.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
D.高等院校升学考试制度得到完善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文化大革命对高等教育造成了严重破坏。大学停止招生;大批专家、教授被诬蔑为“反动学术权威”,惨遭残酷批斗。“四人帮”鼓吹读书无用论,其倒行逆施的做法,导致社会道德观念和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大幅滑坡。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新中国建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可以分成以下阶段:
1、照搬苏联: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脱离实际,体制僵化,培养目标过窄等;
2、搞大跃进:1958年“教育大革命”,核心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全面调整:1961——1963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63年后进入稳定发展轨道;
4、严重破坏:十年文化大革命,1966年夏高考被废止;
5、恢复高考:文革结束,拨乱反正,邓小平主持调整;1977年恢复高考;
6、迅速发展:①大学数量增加,资源配置、专业结构日趋合理;高校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②实施“211工程”计划。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民生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关心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拔款给贫困者以社会立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带来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是通过什么方式确立福利制度的?(1分)这种制度有何作用?(1分)
材料二?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
(2)依据材料二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结果。(2分)
材料三?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9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
——摘编自《邓小平文选》
(3)指出材料三中所说的“几次波动”中最严重的一次。(1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发展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2分
(4)综上所述,谈谈各国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和教训。(2分)


参考答案:(1)方法: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1分)
作用: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1分)
(2)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1分)
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1分)
结果: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1分)
(3)波动:“文化大革命”。(1分)
成就: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2分)
(4)经验教训: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不注重民生,必然会影响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导致社会动荡不安。(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要解决非洲的这些问题,最根本的措施是


[? ]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争取更多的经济援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