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九)

时间:2019-06-04 08:48:06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于礼,有耻皆格。
——《论语》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其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1)分别归纳三则材料的主要观点。(6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相比,欧洲启蒙思想的进步之处,并简要说明这些思想主张在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的具体体现。(8分)
材料三?“似乎欧美各国应该家给人足,享乐幸福……然而试看各国的现象……富者极少,贫者极多。……所以倡民生主义,就是因为贫富不均,……闻得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未知其中道理,随口说法,不必管他。……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之弊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具体措施是什么?(2分)结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简要说明该措施的局限性。(4分)
材料四? 2013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全党同志要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取得群众路线满意的成效。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群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相关史实,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开展群众路线活动必要性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1)观点:“仁”( 爱人并推已及人);“德政”( 以德治民); 得民心者得天下。(6分)
(2)进步之处:欧洲启蒙思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思想,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没有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4分)
具体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制定的法律文件《权利法案》体现了英国启蒙思想家霍布斯反对君权神授、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洛克人民主权的思想主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法律文件《人权宣言》体现了启蒙思想家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思想主张。(4分)
(3)措施: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2分)
局限性:没有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土地私有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了辛亥革命没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失败。(4分)
(4)史实: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倡导下,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发动群众,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区农民分到了土地,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4分)
必要性: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保障;群众路线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言之有理酌情给分,满分2分)


本题解析:(1)观点:第一中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体现的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第二段材料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导致了民“无耻”,而“道之以德,齐之于礼”则导致民“有耻皆格”,可见是主张“德政”段材料( 以德治民);第三段材料中的“得其民,其得天下”、“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等信息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主张。
(2)进步之处:材料二中“黄宗羲、顾炎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说明明末清初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由于明清时期的思想专制,这些思想没有也不可能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只是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变革与转型。由材料二中的“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可知欧洲启蒙思想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知道它成为17—18世纪的主流思想,推动了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具体体现:将材料中的“‘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中的史实联系起来,即可作答。
(3)措施:根据材料三中的“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再结合所学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可知应该是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涨价归公。局限性: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孙中山没有放手发动群众,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是因为其民生主义的“平均地权”没有满足人民群众要求土地私有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4)史实:需要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关史实中寻找有关中共发动群众的具体表现来回答。必要性:需要从群众路线在中国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及今天所能达到的作用角度去回答即可,如群众路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人民群众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障;群众路线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保障;群众路线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影响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因素很多,包括
①西方的侵略和西方文化的渗透?②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③近代中国政局的变化 ?④中国的改革开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厦口”。洋布、洋货“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松太布市,削减大半,丝、茶出口日盛”。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
材料二 (张謇)大生纱厂自1899年投产的当年就赢利38 712两白银,以后连年赢利,到1911年,13年中赢利321万5千两白银……自1912年到1921年,大生纱厂的利润平均水平高达44%,10年盈利累计1 161万9千两白银,相当于1899~1911年13年纯利润总和的3.61倍。……从1922年以后,大生各纺织厂开始走下坡。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备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在此逆境下,荣氏家族为求生存,历经艰难将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迁往后方。抗战胜利后,荣德生力阻荣氏部分企业向海外拆迁,坚守产业,迎接新中国的到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的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大生纱厂前13年(1899~1912年)和后9年(1912~1921年)赢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并分析1922年后走下坡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荣氏企业遭受重创的原因。(3分)


参考答案:(1)变化: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影响: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2)共同原因:政府不同程度的支持,“实业救国”的影响。下坡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特别是日、美、英等国加紧向中国倾销商品和输入资本。
(3)国民政府的压迫和剥削,战争的破坏,日本帝国主义的掠夺。


本题解析:(1)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又使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民购买洋纱洋布,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由材料所给的时间可知,这是在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政府在政府不同程度上支持民族工业。还有当时““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后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了下来。
通过材料“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为由”“八一三事变后”等关键信息可知,当时的国民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迫和剥削;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在华北,日本采取“军事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08年,海峡两岸直接“三通”变成了现实。有人说这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突破”。此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一国两制”的提出
C.海基会和海协会的成立
D.“九二共识”的达成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的“九二共识”,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取得的历史性突破,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A项是在1979年发表的,标志着两岸关系的缓和;B项是统一祖国的方针;C项是达成九二共识的大陆和台湾的相应的机构。
点评:“九二共识”指1992年11月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2009年7月欧盟贸易官员批准对从中国进口的钢管征收惩罚性关税,中国政府可能通过哪一机构组织进行磋商解决( ? )


A.世界银行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联合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