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8:40:36
1、判断题 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诸其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变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
A.促进了市场繁荣
B.有利于普及西装
C.淡化了传统等级
D.交际活动增加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从社会作用来分析,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不同于普罗泰(塔)戈拉,二者的区别在于
A.知识是否决定人的价值
B.辩论是否能够获得知识
C.是否强调道德修养
D.学习是否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强调道德修养,而普罗泰(塔)戈拉没有注重道德修养,故选C。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2008年7月,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对福建土楼的评语这样写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的福建土楼,体现了聚族而居这一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闽西的永定山区分布着许多土楼,建于明清之际的承启楼即其中的一座(见图10),楼内有一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
——摘编自“中国网”等
图10承启楼
(1)概括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答案不得照抄原文)。承启楼堂联反映了哪些传统理念?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厦门建筑
材料三
图14福建地形图(局部)
(2)据材料二,指出厦门近代建筑的主要特点。
(3)数百年来,永定土楼持续修建而建筑式样基本不变,厦门的建筑却发生了较大变化。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理由:民居典范;世界独特;体现传统;集居住和防御双重功能。理念:人际和谐(或重视伦理道德);聚族而居。
(2)特点:新旧并存,中西合璧。
(3)原因:土楼位于比较封闭的内陆山区,受外界影响较小;厦门位于沿海地区,近代最早对外开放,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
本题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近代建筑为切入口,考查中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命题体现地方特色,角度切入好,问题设计巧妙。
(1)这问考查学生概括能力,有一定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题目要求,不得照抄原文。
(2)要仔细体味图片反映信息,并加以概括,难度较大;
(3)既要仔细体味图片反映信息,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原因,难度大。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
重大问题的决定。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该方针提出的形势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C.“文革”期间
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就19世纪末李鸿章出访俄国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探讨。学生发言中出现的下列言论与历史事实较为接近的是?
A.《民报》抢先透露了李鸿章此次的出行计划
B.清政府为李鸿章专门包租俄国远东航空公司的一架客机
C.李鸿章乘火车游历了俄罗斯的主要城市
D.李鸿章参观了纪念十月革命胜利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不对,《民报》为1905年同盟会创办的刊物;B不对,飞机于1903年诞生;D不对,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都是在20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而火车在19世纪前期已经出现,因此选C.
点评:情境式选择题的主要特点在于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新材料,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结论。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