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6-04 08:37: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轮船统计
年份
船只
吨位
其中千吨以上轮船
船只
吨位
1928
1352
290791
117
213482
1930
2792
415447
138
247969
1932
3456
577257
178
342211
1935
3895
675173
208
461812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明显错误,全面抗战开始于1937年,所以排除A项。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所以B项错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45年,所以答案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右图反映的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曾经实行的“陶片放逐法”,

其中正确的是:①伯利克里时期开始推行?②由公民大会投票决定民
主威胁者命运 ③易导致权力滥用或误用 ④被流放者财产不受侵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陶片放逐法”开始于克利斯提尼改革。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4分)
材料一?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它)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私人生活的尊重,三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要救一切相信的……这义,是本于信,以至于信。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
——马丁·路德《论基督徒的自由》
材料三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物质基础
人物
代表作
核心观点
A
伏尔泰
《哲学通信》
C
B
《论法的精神》
三权分立
卢梭
《社会契约论》
主权在民
材料四?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
————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伦理观”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它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物质基础。(1分)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关于人的信仰的主要观点。(1分)
(3)填写材料三表格中ABC空缺的内容。(3分)
(4)运用材料一、二、三,论证材料四的观点。(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主要表现:强调个人的自主自立;尊重私人生活;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3分)
物质基础: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分)
(2)主要观点:“因信称义”或信仰即可得救。(1分)
(3)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B.孟德斯鸠 ;C.天赋人权。(3分)
(4)答案要点:观点(2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或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史实(4分):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推动了西方人文精神的不断发展,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这些运动又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的掌握情况。解答时注意结合材料及所学综合分析归纳。如材料“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个人自主自立的强调,二是对私人生活的尊重,三是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追求。”揭示了其表现,联系文艺复兴的背景回答物质基础。
(2)本题主要考查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首先要分析材料,再结合所学归纳总结。材料“如经上所记:‘义人必因信得生。’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只有通过信仰才能获得。基督徒的自由存在于这种信念:我们的虔诚和得救无需借助于机构来实现”体现了其观点“因信称义”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启蒙运动的背景及概况的掌握情况。从根本上来看,启蒙运动的原因在于西欧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这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结合表格中的提示及所学知识,可知主张“三权分立”的是孟德斯鸠;而伏尔泰的核心思想是“天赋人权”。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学生要明白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结合西方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背景分析物质与一时之间的辩证关系。回答时要注意简练,只要能说明问题即可,不易展开。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在马克思看来,劳资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不能与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然而中国,曾提出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经济政策,其中包含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在中国,产生这一思想的社会基础最早应是在
A.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是在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之后,资本主义工商业者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资产阶级作为剥削阶级被消灭,可排除;C项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成为反对的对象;D项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但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益的补充。A项正确,新中国刚刚诞生,还有很多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未完成,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表明苏格拉底
A.探讨人类社会,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B.强调生命的伟大意义、决定作用
C.追求美德、教化人民、改善人类的灵魂
D.主张不断认识自我,追求生命真谛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认为没有经过自我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即强调人要不断认识自我,通过对知识的学习逐渐认识自身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无关,B、C两项不能准确反映题目材料包含的信息。
点评: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出“美德即知识”;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的重要。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它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