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8:37:10
1、判断题 “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现实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杨奎松做出这一评价的依据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中美关系正常化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消息虽然很快就通过一系列的渠道传到了乾隆末年的中国,但和当时欧洲的情形不同,这个消息并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的政治动荡。
材料二 这种“文化接受”的过程当始于19世纪90年代,至辛亥革命爆发,这个过程大致以戊戌变法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谈论过法国大革命的知识分子主要有王韬、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其中前两人的态度大同小异:王韬仅肯定君主立宪派,对吉伦特派和雅各宾派则大加贬斥;康有为则认为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惨祸,虽然它开启的是一股不可抗拒的、世界性的民主潮流,但最好还是采取英国式的改良来顺应之以避免卷入法国式的革命漩涡。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没有在中国社会引起任何社会动荡”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王韬、康有为、谭嗣同分别属于什么派别?
(3)分析王韬、康有为对待法国大革命态度的原因是什么?
3、判断题 下面是《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评选组委会给某位获奖者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它褒奖的是
A.钱学森
B.杨利伟
C.邓小平
D.袁隆平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1972年2月27日,封冻二十余年的中美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中美签署了历史性的外交文件——《联合公报》(《上海公报》)。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并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到这一前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张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
材料二:2009年1月12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出席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活动的美国前总统卡特。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30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中美两国是伙伴,不是对手,更不应是敌人。归根结底,只要双方牢牢把握两国建设性合作关系的大方向,致力于加强对话、交流与合作,切实尊重和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妥善处理台湾、涉藏、人权等敏感问题,中美关系就一定能持续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
材料三:2009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同首次访华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会谈。奥巴马说,我们在会谈中再次确认,美中两国有许许多多的共同利益。未来美中会有更多合作。我想重申一个事实,美国人民对加强同中国的关系是非常有兴趣的。美中两国在经济、安全等许多全球问题上都可以合作,这符合两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全世界。
这是就职仅十个月的奥巴马首次访问中国,也是他和胡锦涛七个多月内的第三次会晤。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态度。(6分)
(2)材料二指出:“30年前,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开启了两国关系的新纪元”。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中美关系“新纪元”的理解。(6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美关系30年来的发展给我们留下的重要启示。(6分)
(4)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演变的国际背景。(6分)
5、判断题 “光宣间,有所谓追悼会着出焉。会必择广场,一切陈设或较设奠为简,来宾或可不致赙仪。”追悼会的程序大致是摇铃开会、报告开会宗旨、宣读祭文、鞠躬敬礼、演说、奏哀乐等。删繁就简是清末丧葬礼中最具新意的一个趋向。该“趋向”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西方风俗的影响
B.墨家节葬思想的影响
C.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D.封建迷信思想的弱化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