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6-04 08:18:0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A不符合;1955年7月9日,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B. Russell)在伦敦公布了由他亲自起草、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其他10位著名科学家联名签署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B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首先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90年代世界广泛认同,D不符合。
【考点定位】选修三※和平与发展的主题。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社会转型时期矛盾错综复杂,许多思想家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民本”。下列人物中持这一思想主张的有(  )
①韩非子 ②孟子 ③黄宗羲 ④李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儒家思想中民本思想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孟子和黄宗羲都积极主张民本思想,所以②③正确,而韩非子是法家重要代表人物,强调加强君主专制和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反抗,不符合民本特征,李贽强烈反对程朱理学的虚伪,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述求,也为明确强调民本的重要性,①④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点评:民本思想是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亮点的内容,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除此之外儒家思想中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和教育思想也都值得积极肯定,他们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依然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近来“国学热”的出现,人们开始更多地深入思考儒学影响的全面性。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原乡人的血,必须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台湾作家钟理在《原乡人》中的这句话突出表达了(  )
A.台湾各党各派实现祖国统一的迫切要求
B.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共同愿望
C.作者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D.台湾同胞叶落归根的传统观念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两岸关系的发展和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依据材料中“流返原乡,才会停止沸腾”可知,作者希望统一,而不是简单的落叶归根的观念。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清朝的皇帝”
下表是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九位皇帝做出的打分评价

注:“统驭”指治理国家的能力,“机遇”指国运等。
问题(11分)
(1)如果把汉武帝也放在表中评价,你认为他的统驭一项应可以位列哪一等?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3分)
(2)康熙帝在九位皇帝中排名第一,你认为原因有哪些?(3分)
(3)根据所学推断作者给道光“机遇”和“统驭”打“下”的含义是什么?(2分)
(4)为改变光绪时期“机遇”下等局面,中国社会各种势力做了哪些努力?(3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中外历史上法制建设的相关材料: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材料三:“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 ……“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法制”就是法律制度……而“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1)材料一中的“法”的职能与材料二“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四有哪些共同观点?材料四中的“法治”与材料一中的“法治”有何本质区别?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为什么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
(4)举出中国现代史的史实论证材料四中“民治”这一观点,指出20世纪末中国提出的“民治”目标,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自己对“法治”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主要是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材料二的法主要在于调节经济关系(商业和贸易关系)。
原因:罗马法中有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等内容,法律程序严谨;罗马法中包含了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法律体系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2)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众人权益;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材料一法治实质是君主专制统治;而材料四的法治是其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梁启超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法者天下之公器是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反对君主专制,追求政治平等(追求政治理想君主立宪制),实行维新变法。
(4)史实: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人民民主国家的性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写1982年全面修改的宪法也可。)
民治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认识:古今中外均强调法治,但法的阶级实质不同;在今天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善于借鉴中外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来完善我们的法律体系;法律体系所规范的是不同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应从国情出发进行法治建设。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