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04 08:17:2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北宋大儒张载是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体现了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反映了理学以继承儒学正统为己任
C.说明理学思想有利于稳固统治秩序
D.理学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的要求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对“四为句”的理解,不能脱离宋初的建国背景。赵宋统治者总结国家长期分裂的经验教训,为了重建社会秩序,确立了“以儒立国”的国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以张载等人为代表的北宋理学家的最大关怀,是为儒家所追求的理想秩序奠定永恒的精神基础,而不是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总之,“四为句”涉及社会和民众的精神价值、生活意义、学统传承、政治理想等内容。我们可以把张载的“四为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因此ABC表述正确,D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
点评:逆向型选择题(否定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取否定式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它主要适用于难度稍大的组合型选择题和逆向型选择题,重在考查学生再现史实和比较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合群云者,合多数之独而成群也。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则其合群之力愈坚而大者,愈能占优胜权于世界上,此稍学哲理者所能知也。吾中国谓之为无群乎?彼固庞然四百兆人,经数千年聚族而居者也。”
——《梁启超选集》
梁启超反对提倡“排满复仇论”,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以相对于世界其他现代民族国家。他提出“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觉醒与迷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研究》
材料二?在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后,孙中山于1919年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夫汉族光复,满清倾覆,不过只达到民族主义之一消极目的而已,从此当努力猛进,以达民族主义之积极目的也。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如果以1919年为分界线,那么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的目标发生了一大转化。孙中山一生奋斗的目标是“使中国成为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但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他说:“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实在是一片散沙。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的地位在此时最为危险。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
(1)依据材料一、二,比较梁启超和孙中山在民族主义问题上的异同点。(10分)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在1919年发生“转化”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
(1)相同点: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侵略,挽救国家。(6分)
不同点: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强调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4分)
(2)原因:吸纳世界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5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的认为“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主张合满汉各民族为一大中华民族…”、“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材料二中的“提出了融合国内各族而成一中华民族的思想”、“汉族当牺牲其血统、历史与夫自尊自大之名称,而与满、蒙、回、藏之人民相见于诚,合为一炉而冶之,以成一中华民族之新主义”;“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主张以民族主义来组建国家;都反对“大汉族主义”观,主张民族平等,各民族统一为中华民族;都提倡以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抵制侵略,挽救国家。二者的不同点依据材料中的“以物竞天择之公理衡之,…”、“统一国家内民族融合与相互认同又是其存在的前提,其思想基础就是一种新的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可以看出梁启超以物竞天择的进化论观点解释民族主义;孙中山强调民族间的融合与认同,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和精神。
(2)本问结合所学1919年的历史背景分析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对外: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对内:五四运动爆发;另依据材料中的“中国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可以看出孙中山吸取了近代民族国家的思想。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图是当今世界某一重要组织的标志,以下关于该组织的提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
B.该组织反映的是经济区域集团化
C.中国加入该组织有利于国际经济合作
D.该组织被喻为“经济联合国”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从图片中的英文文字可判断是世界贸易组织,它是管理全球贸易的世界性经济组织,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趋势,而不是经济区域集团化,表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其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所以A对,B错误。C和D都是对这一组织的正确评价,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题时首先要知道该组织是什么,所以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鸦片战争前,中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C.鸦片战争后,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D.鸦片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促使自然经济的解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朝中后期,中国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始终发展缓慢,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的洋纱、洋布的输入,使传统的“纺”与“织”,“织”与“耕”相分离,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与民族企业只是使这种解体加速。所以应选A。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列举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关史实,比较说明为什么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参考答案:中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改变了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状况,说明了无产阶级力量已经壮大。联系“一大”代表来自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无产阶级已达200多万人。
中国共产党有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改变了过去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状况,使全国人民有了更明确的奋斗目标。联系中共的最低纲领并和同盟会纲领作比较。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放手发动工农群众,改变了过去资产阶级不敢发动群众的做法。联系中共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建立统一战线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改变了过去斗争总是失败的状况,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终于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联系反对北洋军阀或帝国主义或国民党反动派,壮大力量取得胜利的史实。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把民主革命引向社会主义的方向,开辟了革命的新时期。联系中共最高纲领。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跨度较大的比较题,试题给出了正确的结论,即“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变焕然一新了。”要求通过列举新旧民主革命史实,来比较说明上述论点,旨在考查学生再现历史阶段特征,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思路的关键是注意题中的“新”字,由此分析判断答题的侧重点应是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点。从政党性质、革命纲领、斗争方式、取得成就、方向前途等方面加以比较、分析、归纳,而由此得到的上述不同恰是中国共产党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