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04 08:14: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服饰的变化反映了
①近代前期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②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中国服饰的改革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洋装盛行,并没有取代中国的传统服饰。中山装、旗袍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乌)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材料二?对于那些以财富自夸,认为不需要受教育,财富会成就他们的心愿,使他们能受到人们的尊敬的人,他就教导他们说道:“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只有呆子才会认为,尽管自己一无所知,但由于有财富就会被认为是个有才德的人,或者尽管没有才德,却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材料三?朱子曰: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被夹杂者。朱子曰:……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况不可必得乎?若义理求则得之,能不丧其所有,可以为圣为贤,利害甚明。人心之公,每为私欲所蔽,所以更放不下,但常常以此两端体察,若见得时,自须猛省,急摆脱出来。
材料四?钦佩或近于崇拜富人和大人物,轻视或至少是怠慢穷人和小人物的这种倾向,虽然为建立和维持等级差别和社会秩序所必须,但同时也是我们道德情操败坏的一个重要而又最普遍的原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钦佩……一条是学习知识和培养美德;另一条是取得财富和地位。我们的好胜心会表现为两种不同品质:一种是目空一切的野心和毫无掩饰的贪婪;一种是谦逊有理和公正正直。……前者促使每一只飘忽不定的眼睛去注意它;后者除了非常认真仔细观察者外,几乎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
——英国?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
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⑴概述材料一中关于财富与道德的主要观点。(5分)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道德比富贵更重要(仁是道德的根本,要坚守仁)(1点2分,3点5分)
⑵材料二反映了苏格拉底的哪一思想?孔子与苏格拉底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共同的社会因素。(6分)
思想:知识即美德(或强调教育对成就人的道德的重要性)(2分)
因素:伴随生产力的发展,新兴阶层(地主、工商业奴隶主)财富增长,社会地位提高;
文化教育的发展,文人(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活跃(3取2,4分)
⑶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在财富与道德的论述上有何变化?概述材料三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8分)
变化:由肯定人性及合理的财富追求(2分),到否定人性,否认财富的作用,追求纯粹的义理道德(2分)
影响:重视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分);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产生了消极影响。(2分)
⑷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一现象的社会根源,并谈谈你对财富与道德关系的认识。(6分)
现象:人们对财富和地位的崇拜超过对知识和美德的崇拜(拜金主义盛行),造成社会道德败坏。(2分)
根源:工业革命使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社会政治地位提高。(2分)
认识:财富与道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体现;抛弃道德片面追求财富,或压抑人性片面追求道德都是不可取的。(2取1,言之成理,2分)


本题解析:⑴解答这一问关键是读懂材料,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可得出追求财富是人的本能,“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大意是要以合乎道德的途径获得富贵等,依次类推进行解答。⑵分析材料二,从“只有愚人才会自以为不用学习就能够分辨好歹,单凭财富就可以取得自己所企望的并能作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可知他认为学习知识很重要,财富不等于美德。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分析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一般要从社会经济、文化氛围等方面考虑。⑶分析材料三,“富贵,身外之物,求之唯恐不得,纵便得之,于身心无分毫之益”可知作者把富贵看的很轻,和材料一对追求富贵的认可不同。材料三要求人摆脱私欲,实际是强调社会责任。其影响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考虑。⑷从“大部分人都是财富和显贵的钦佩者和崇拜者……”可知社会出现了拜金主义等,其社会根源应从经济领域的变化方面组织答案,如: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经济力量增强,地位提高等,第三小问主要从道德与财富之间的关系角度回答,应做到观点正确。
点评:此题以孔子、苏格拉底、朱熹、亚当斯等对财富与道德的不同认识和理解为中心内容组织试题,考查了他们思想的不同点及其产生的社会根源,最终归结为对学生的思想理论教育:如何认识财富与道德。主要考查了学生由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其价值观。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在古代希腊和罗马,能够真正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必须是
A.公民
B.妇女
C.外邦人
D.奴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在古希腊和罗马,真正能够享受到政治权利的是公民群体。故选A,BCD项都没有民主权利,不能参加公民大会。
点评:古希腊和罗马的民主制都是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公民阶层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等都没有民主权力。但是,在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在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发展到鼎盛时期,表现有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民众法庭等,为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雅典民主制的形成过程、特点、影响等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该图这张历史照片拍摄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面对与会各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的分歧时,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鲜明提出的外交方针,各国代表赞扬和拥护周恩来在会上的发言,休息时他们纷纷找周恩来总理签名留念。周恩来在这次发言中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一边倒”
B.“求同存异”
C.“另起炉灶”
D.不结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内容,在1955年召开的是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得到了与会各国的赞同,所以B正确,C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A是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D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对外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C.全国政协的成立
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注意审查题干中的关键词“民主政治建设”和时间限定,用排除法,应选A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