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8:02:45
1、判断题 中西文化交相辉映,如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著名戏剧家,下列属于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是(?)
A.孟子和苏格拉底
B.关汉卿和达尔文
C.王阳明和哥白尼
D.曹雪芹和孟德斯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的要求是同时代同一领域的文化名人。A孟子和苏格拉底都是同一时期的思想家;B、C、D都不属于同一领域。故选A。
点评:从近几年高考看,把中西方文化名人进行横向比较,通过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学科能力的题目比较常见。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在复习时注意同时期中外思想文化史的比较。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08年广东理基)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
①“多”?②“快”?③“好”?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于“左”倾错误,当时中共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在实际工作中盲目求快,只注重速度和数量,而忽视质量和效益,即只注意了“多”和“快”。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建国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为纯洁干部队伍开展了
A.整风运动
B.“三反”运动
C.民主改革运动
D.“五反”运动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D选项迷惑性较大,“五反”运动的对象是不法资本家,打击的是他们的“五毒”行为,而不是针对干部队伍的“三反”运动即“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整顿的是干部队伍,以抵制资产阶级的腐蚀,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析:
有些史料的价值是在不断转换的,比如,《史记》对于研究西周历史来说,是一个二手史料,但对于研究司马迁的历史观来说就是一手史料了。右图,对于研究“14世纪的中国杭州”而言,是二手史料,但对于研究“14世纪欧洲人的中国观”来说就是一手史料了。本题还可以透过这幅“杭州市景图”的现象看“欧洲人眼中的中国”这一角度来破解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天气转冷,四位同学讨论穿衣问题。甲说:“天冷多穿一点,天热少穿一点,穿衣应合乎四季的变化。”乙说:“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说:“讲究穿着是一种浪费,穿着简单朴素为好。”丁说:“何必麻烦,按学校规定,大家都穿校服不就好了吗?”他们四人的说法恰好与春秋战国的四种思想相吻合,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甲-儒 乙-法 丙-墨 丁-道
B.甲-道 乙-墨 丙-法 丁-儒
C.甲-道 乙-儒 丙-墨 丁-法
D.甲-儒 乙-墨 丙-法 丁-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甲主张顺应自然的变化,符合道家思想;乙主张穿衣服要依身份与地位而定,符合儒家思想;丙提倡节俭,反对浪费,符合墨家思想;丁主张遵循学校规定,遵守法纪法规,与法家主张一致。故选C。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