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53:55
1、判断题 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历史学家评论说:“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衡量,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成功。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率为8.9%,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这表明
A.经济增长方式变革
B.国民经济均衡发展
C.国家优先发展工业
D.工农比例脱离国情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1953~1957年”是解题的关键,联系其时间段的相关史实及“农业和工业产量的增长每年平均约3.8%和18.7%。”可看出当时重视工业的发展,回顾已学知识可知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工业,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C符合题意,ABD的表述均不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876年,英商怡和洋行在上海修筑了铁路淞沪线,旋被当地官员以重金购去后拆毁,后清廷又命盛宣怀再筑,于1898年完工通车。下图为当时“先锋”号火车头运抵淞沪铁路时的情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876年修筑的淞沪铁路标志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B.1876年修筑的淞沪沪铁路使用了电力驱动的火车头
C.淞沪线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
D.1898年通车的淞沪铁路彻底结束了列强垄断的局面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1876年以及“于1898年完工通车。右图为当时“先锋”号火车头运抵淞沪铁路时的情景”说明淞沪线的命运反映了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艰难,故本题选择C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在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这一原则的提出实质反映了亚非国家间( )
A.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C.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D.对“共产主义”看法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亚非国家的“同”是指都曾经遭受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都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所谓的“异”是指选择的国家发展道路不同,既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得出这一认识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东南沿海的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B.五口开始通商
C.中国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D.中国被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现象的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表现之一就是洋布畅销,“松太布市,销减大半”,东南沿海一些专门以纺织为业的乡村,受到很大冲击。因此,正确答案是A。学生很容易选择C或者D,原因就是对题干中的“主要依据”缺乏正确的理解。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弘扬和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但是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而居于统治地位。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