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答题技巧(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04 07:43:1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古代韩非子主张法律应向全国公布,臣民必须遵守其“法制“思想的实质是
A.把法律作为至高无上的准绳
B.用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动
C.将法律作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
D.用法制代替君主个人意志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比较难。主要考察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是带有一定阶级性的,生活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除国君外,不论贵贱,一律受法的约束,充分反映了韩非子“法制”思想的实质是封建国君统治人民治理天下的工具。故A、B、D三个选项表述均错误,C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不包括手工业产值,下同),在一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增加了177亿元,而在1956年这一年就增加了139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1956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586亿元,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1957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品看,钢产量前三年增加了150万吨,而1956年增加了161亿吨。……此外,如电力、煤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1956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产量都有较多的增加。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等重要产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摘自《1957年政府工作报告》周恩来
材料二?农村人民会社化的实现,是为生产力的更大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使我们在1958年和1959年取得了农业生产的连续大跃进,粮食两年增长了46%,棉花两年增长47%,……充分发挥农村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的优越性,动员全国农民和全国人民从各个方面进行坚持不懈的斗争,我们就有可能继续进行农业生产和建设的跃进速度,也就完全有可能提早两车或三年.实现原定在十二年内实现的农业发展纲要。
——摘自《1960年政治工作报告》谭震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的知识,归纳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4分)
(2)材料二所制定的经济目标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说明其原因。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制定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12分)
(1)特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任答两点4分)
(2)原因: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提出的目标不切实;左倾错误.(任答两点4分).
认识:实事求是;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协调发展。(任答两点3分,答三点4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 “1956年”是题眼,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显然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起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 《1960年政治工作报告》是题眼,1960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显然材料二所制定的经济目标在实践中并没有达到是因为“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制定经济工作基本原则的认识,其实就是考查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的启示。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
B.良知就是人性
C.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
D.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的主张,主张接触万事万物去认识理;B项是王守仁的观点,但是材料并非强调的良知是什么,要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D项错误,心学的标准是通过内心认识理,达到圣人的标准。故选C,王守仁通过认识人心达到善的境界。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
的日子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兄弟般地平起平坐,共叙兄
弟情谊。”这种诉求主要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
A.种族歧视严重
B.阶级矛盾尖锐
C.贫富差距加大
D.社会暴力泛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被迫害时,曾以宪法为武器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谁罢免了我的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但无济于事,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含冤逝世于开封。这说明?
A.当时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B.当时中国宪法规定国家主席是由人民代表大会任免的
C.“文革”期间中国没有宪法
D.当时中国民主法制正在走创新道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说明对国家主席进行司法审判前必须先进行罢免程序,而国家主席的任免权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符合“文革”期间中国民主政治的实际状况。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