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37:06
1、判断题 (2009年1月山东乳山市高三期末)110年前,主张变法维新的知识分子谭嗣同
奋笔疾书《有感》一诗——“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昊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
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作者所哀伤的是
A.揭竿斩木的反抗风潮
B.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C.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D.泛滥成灾的鸦片贸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变法维新的谭嗣同”“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提示是19世纪末中国的政治状况,是“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下列关于韩非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韩非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
B.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C.韩非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D.韩非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不变”的主张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法术势相结合,因此AB正确,是法家的思想;法家韩非子还注重法治的作用,主张轻罪重罚。因此C正确。D项反对社会变革,是儒家思想。
点评:法家思想是百家争鸣的重要的派别,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法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百家争鸣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中国传统文化在此时基本定型。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提出这一论断的大会最可能是
A.七届二中全会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八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历史任务”,指的是三大改造。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A项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B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召开,C项八大1956年召开, D项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故选C。
点评:该题属于时间型的选择题。所谓历史学科时间型选择题,主要是指包含了显性或隐性的历史时间,这个时间又能够体现一定的阶段性、时代性等的选择题。开启时间型选择题的钥匙,主要是根据时间限定语,特别注意提取时间信息,明确时限,抓住时间背后的历史背景,有意识地从时间入手,“顺藤摸瓜”,就能找出符合特定时间范围内的正确选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金陵兵工厂1937年11月迁重庆,广东第二兵工厂1938年4月迁重庆,济南兵工厂1938年4月由西安再迁重庆,上海炼钢厂1938年8月由汉阳再迁重庆。上述工厂内迁重庆的历史背景主要是
A.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C.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
D.国共内战全面爆发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由材料反映的时间可以排除D项内容,内战爆发于1946年。由民族经济迁往的方向上可以排除BC两项,1937年底国民政府由南京迁往重庆,如果是BC两项内容是民族工业迁徙的原因,它迁往的方向不能是重庆,故答案选择A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当代亚太地区社会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环太平洋地区示意图》
(1)图中A、B、C三地,在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和经济增涨速度最快的分别是哪一个?依序,写出相应的字母。
材料二 1951~1965年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
——资料来源:《1951~1965年苏联经济年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1~1965年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前,中东(主要为西亚地区)国家的石油资源被西方的垄断公司独占。1968年初成立的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在维护成员国个体和整体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到1980年,该组织成员国石油收入达2090亿美元,比1970年增加52%。中东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控制石油产地和保障能源安全,主要发达国家在中东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因此,这里战争不断,冲突不断。这就导致中东各国过高的军事支出和财政状况的恶化。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3)依据材料三,指出主要发达国家争夺中东的目的及对中东产油国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中东产油国为维护石油权益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1分)综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后中东产油国经济状况的变化。
材料四 ?颂朴(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经济学家)说:“正如众所周知的,十年前的那场灾难,如果当时人民币汇率发生较大变化的话,世界经济,
特别是亚洲经济必将遭到更加严重的打击。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起到了支柱性作用,避免了局势恶化。”?
——2007年7月2日中国新闻网
(4)“十年前的那场灾难”指什么?从“灾难”的降临到过去,谈谈你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A
(2)状况: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日益下降。
增长原因:苏联国民经济经过二战后的调整,得到了恢复;赫鲁晓夫推行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增速下降原因: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苏联模式。
(3)目的:控制石油产地,保障能源安全。
影响:战争与冲突不断,财政状况恶化。
举措:建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
变化:;利用石油财富发展经济,日益富裕。
(4)灾难: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认识:(1)发展中国家要注意维护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以避免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带来的奉献。
(2)面对灾难,人类要团结合作,共同应对。
(3)中国的举措展示了负责人的大国的态度。(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