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16:24
1、判断题 图为清朝顺治九年(1652)—光绪十四年(1888)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表(据申学锋《清史研究·清代财政收入规模与结构变化述论》编制)。由此可以推知清朝在此期间
A.经济结构与社会变动促使税收结构变化
B.税收总量持续下降表明国力正逐渐衰落
C.农民运动迫使政府放弃了财税传统模式
D.外交政策调整使商业税收得以持续增长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图示中“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表明晚晴税收结构的变化,造成变化的原因是列强侵华导致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反映国家财政税收结构的变化,无从反映出税收总量的下降,故B项错误;“田赋”一直存在说明政府没有放弃传统税收模式,故C项错误;图示中无从体现商业税收增长的变动,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武汉地区有多座长江大桥。右图中江面点点帆船,建桥工人正在弯腰劳作,瞬间将人们带到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那个火热的年代。这个年代处于
A.新中国成立之时
B.“一五”计划时期
C.十年“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新时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两国代议制发展简要进程
? | 1688年光荣革命,通过妥协不流血的和平手段,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
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明确了议会至上原则 | |
1701年《王位继承法》进一步限制王权 | |
英国 |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英王统而不治 |
1832年议会改革,以妥协方式扩大民主 | |
1867年和1884年英国两次议会改革,民主制日趋完善 | |
? 法国 | 1789年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法国大革命爆发,《人权宣言》颁布 |
1791年宪法,宣布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 |
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 |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制订拿破仑宪法 | |
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颁布钦定宪法 | |
1848年二月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 |
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 | |
1870年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 |
1875年法国议会通过了宪法的全部条文,确立了共和制 |
参考答案:(1)特点: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3分)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3分)原因: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3分)
(2)概述:创造共和制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3分)评价:体现了美国资产阶级的首创精神;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对人类的政治民主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3分)
本题解析:(1)从材料一的表格文字的记叙过程中可以看出英国近代政治的发展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而法国则走过了一条长期的革命道路,其特点表现在英国:妥协性、渐进性,温和性(和平方式),并通过改革渐趋完善的特点;议会起主导作用;法国:革命性,激进性,反复曲折性的特点,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造成二者差别的原因是英国和法国的历史传统有所不同;受启蒙思想影响不同;外部因素对两国革命的影响不同。(2)材料二中文字“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说明美国民主共和政体实践了启蒙思想的基本原则;用法律保障了公民的权利;结合所学可知其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点评:西方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由于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在革命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和模式不尽相同,再加上各国的不同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使得各国的代议制特征明显不同,但是他们的实质却是相同的。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表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经济状况,体现出当时经济的发展趋势是( )。
地点 | 80年代前状况 | 80年代末状况 |
山东 | ? | 土纱每公斤价6两白银,洋纱仅3两多 |
浙江鄞县 | 家庭纺织业发达 | “百里不闻机声” |
广西 | 桂皮每50公斤 白银7~8两 | 桂皮每50公斤 白银8~9钱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的传统经济受到了冲击,西方工业产品涌入,受西方列强的操纵,中国土特产品的价格大跌。综合以上现象,说明此时的中国已经逐渐汇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2、3阶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6分)
2. 北京同仁堂历经了几代兴衰,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以及民族制药业发展史的缩影。
阅读下表,结合所学根据企业的历史发展阶段,指出企业的性质。(3分)
北京“同仁堂”的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669年 | 清康熙八年,乐显扬(浙江宁波人)创办同仁堂药室,后代乐凤鸣在1702年将药铺迁至前门大栅栏路南 |
1907年以后 | 乐家人开设的分号遍布全国,如乐仁堂、沛仁堂等30多家 |
1954年 | 同仁堂率先实行了公私合营 |
1979年 | 同仁堂的厂、店牌号得以恢复 |
1997年 | 由集团公司6家绩优企业组建成立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同仁堂股票在上证所上市 |
2001年 | 成为跨国经营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国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参考答案:1. 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2. (3分)
阶段划分
企业性质
1669~1907
私营手工业(1分)(言之有理可得分)
1907~1954年以前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1分)
1954年至今
①1954~1997年
②1997年至今
社会主义企业(1分,写对一个即可)
①国营(有)企业
②股份制企业
3. 社会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任意3点,即给满分)
本题解析:1.第2、3阶段分别是指19世纪末和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先后得到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同原因:政府实行有利于工业发展的政策;社会上实业救国热潮的推动;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
2.根据时间阶段分析,1669年处于清朝前期,属于私营手工业;1907年处于近代中国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4年至今属于社会主义企业,由国营(有)企业转为股份制企业,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3.注意时间限定词“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是中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等多角度分析展开,如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放与世界接轨。
点评: 一、读-解题基础
1、阅读教材正文和设问
第一遍要细读,注意对材料作具体分析。了解材料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注意各段材料间的联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第二遍,结合设问重点读。这是最重要的一步。设问的实质是使对材料的解析定向化。设问的定向作用表现在:①确定信息提取方向,帮助考生提取有效信息。②确定与相关知识联系的方向。③确定能力考查的方向。正因为设问为解析材料确定了方向,所以读材料时,一定要认真审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然后带着设问再回过头来有重点读材料,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2、要特别注意说明性文字。
(1)注意从材料介绍(多在材料的开头)和材料出处(多注在材料末尾)获取时间、人物、事件等要素。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考生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考生可从中受到启发,收到“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效果。对这些说明性文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2)注意从主体材料(正文)的开头、结尾和省略号两边获取有效信息。材料的原文一般很长,试题中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省略号删去的是次要的,两边所剩的肯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二、找-解题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必将两者分开。)
1、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
2、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3、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三、答-回归问题
1、解答好每一个问题是关键。一般情况下,一个材料解析题设好几问,而设问大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往往答对了第一问,其它总是便迎刃而解了。因此,答第一问时一定要细心,要注意对材料作多方面的考虑,既要考虑材料的显性含义,又要分析材料的隐性含义,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力求全面准确。
2、坚持“论从史出”。即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同时要注意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得出结论。特别是对观点错误的材料,更要注意辩别,认识和批判,注意分析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对历史事件的主观判断。
3、注意得分点。试题的得分点与要点有关。如果某一问3分,很可能这一问有1个或3个要点;如果某一问4分,很可能要求答2个或4个要点。
4、论点明确,简明扼要。材料解析题每问只有1分或2分,所以答题时问什么答什么,不必展开讨论,即令是深入分析也不必像答问题那样展开论述,详加说明。答案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