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6-04 07:06:30
1、判断题 下图为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台湾老兵高秉涵,他曾把上百位老兵的骨灰带回祖国大陆,使他们魂归故里。高秉涵老人当选的主要因素是(?)
发展了“九二共识”? B.推动了“一国两制”
C.彰显了民族亲情? D.消除了两岸隔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 D.消除了两岸隔阂的说法明显不符合事实,给予排除掉。发展了“九二共识”和推动了“一国两制”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在当今背景下,民族亲情有利于加强两岸的联系,促进祖国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在建立时大都有一定的地域性,如邹鲁是儒、墨的发祥地;三晋是法家的温床;南方是道家的摇篮;而燕、齐是阴阳家的诞生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交通落后不便交流
B.语言不同
C.诸侯割据
D.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特点。诸侯割据导致学术思想在最初的传播中受到一定的地域限制,形成了地域特色。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的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B.要实现合作化,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综合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人民公社问题,由已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以“一大二公”为特征,其中的“公”即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这一调整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很不适应,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AB与材料无关,C“高速度”问题,主要与“大跃进”有关而与人民公社无关。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判断正误,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本部分共5题,每题2分,共10分)
小题1: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明太祖意欲废除丞相。
小题2: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文件是《天朝田亩制度》。
小题3: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都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一国两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台港澳地区的稳定与繁荣。
小题4:有人说:少年周恩来就十分崇拜孙中山在民国元年提出的“耕者有其田”的革命主张。
小题5:世纪之交,邓小平为景山学校的题词,确立了教育的重要目标。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B
小题5:B
本题解析:
小题1: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裁撤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点评:明太祖时期秦以来的丞相制被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小题2: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点评:《天朝田亩制度》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阶级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了系统的革命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小题3: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同属于国家统一问题,香港、澳门问题是由于列强的侵略造成的,而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问题。
点评:港澳问题是中国政府恢复行使主权问题,实质属于国家主权问题,因为历史上港澳被外国侵占。台湾问题是解放战争遗留问题,大陆与台湾的领土主权没有分离,本质上属于国家内政问题,不属于主权问题。台湾问题应在“一个中国”的框架内由中国人民自己来解决。
小题4: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会后,孙中山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孙中山晩年把它作为实现"平均地权"的口号。
点评:“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耕者有其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基本任务。在解放战争期间和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最终使这一任务得以完成。”
小题5:1983年,当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处在起步阶段时,邓小平同志以历史的眼光,从战略的高度,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世纪之交 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
点评:二十多年来,这“三个面向”的题词所蕴含的深刻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针,“三个面向”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们教育改革的旗帜和灵魂。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鲁迅于1898年从江南水师学堂肄业,后来他回忆说,“那时读书应试是正路,所谓学洋务,社会上便以为是一种走投无路的人,只得将灵魂卖给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呐喊自序》)这段回忆
A.是文学创作,不具史料价值
B.是作者臆说,理应不屑一顾
C.是真实经历,可供历史研究
D.是个人生活,缺乏社会意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回忆录具有史料价值,故AB项错误;题干信息是鲁迅青年时代的经历,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供历史研究,故C项正确;鲁迅的经历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