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6-04 06:54:4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思想文化的传承与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5世纪前后,在中国、古希腊都曾有过思想文化的繁荣,当时的思想家们流传下了许多名言。

(1)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和中国思想家的核心主张。(4分)
材料二?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4分)在其影响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6分)
材料三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卢梭的天赋人权说、赫胥黎的进化论对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来说,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文池《思想的灵光》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4分)如何历史地、辩证地看待材料三反映的文化融合现象。(4分)
(4)以上三则材料,作为学习研究人文主义的史料,你认为哪则材料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2分)说明你的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希腊:强调人的价值(或人文主义,或以人为本)(2分)
中国:仁政(民本或重民)(2分)
(2)内容: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或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任4点4分)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分)
(3)条件:西方现代文化传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努力;(4分)
看待: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融合有利于取长补短,促进共同繁荣;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注意保持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任2点4分)
(4)材料一(2分)
理由: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史料;材料二和材料三是后人撰写的、第二手的、间接的史料。(2分)


本题解析:(1)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都是古希腊民主政治鼎盛阶段、西方人文精神起源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思想的共同点都是反对传统、反对权威,提倡人文精神;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都“仁”、德治或民本思想作为其核心思想。
(2)“启蒙思想家在政治领域中提出的建议的核心内容”即启蒙思想的主要政治主张,可以先明确英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霍布斯、洛克,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德国的启蒙思想家主要有康德,进一步明确他们的主要思想。这些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在中国近代的体现,即是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民主共和制度的辛亥革命和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等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3)从文明史观看,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西方现代文化传入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在这一形势下还要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的宣传)。“历史地看待”在本题中是指要放在中国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辩证地看待”是要辩证地点明文化融合的趋势及积极作用,也要指出过度文化融合的弊端及其相应对策。
(4)历史材料中,“更科学、史学价值更大”的材料是未经人为加工的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其次才是经过一定加工的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三则材料对话,很显然材料一最为直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儒家学说到了汉代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即
A.人定胜天
B.无为而治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随着“全球化”这一概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扭转全球变暖趋势,给人类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种与自然相和谐的健康而富有成效的生活环境,便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为此各国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 ]
A.经济全球化战略?
B.经济区域合作战略
C.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D.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冯天瑜主编的《中华文化史》中提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春秋战国学派中,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分别有
A.墨家、儒家
B.法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道家、儒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诸子百家从所代表的的阶级利益出发提出了不同的变革主张,儒家积极倡导民本思潮,强调统治者爱惜民力,法家学派倡导君主专制和强化中央集权,所以答案选C,A B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朱子语类》:“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辩之,皆格物之谓也。若只求诸己,亦恐有见错处,不可执一。”上述材料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
A.“知行合一”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存天理,灭人欲”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依据所学可知,“格物”指努力穷就事物之理,当人民通晓事物之理后,人的知识也就完备彻底了;“致知”完全是作为认识过程找能够的格物在人所得知识的一个自然结果;故朱熹认为,若没有格物谈致知是无法办到的。知悉用“格物所以致知”来说格物和致知的关系,一方面说格物以致知为目的,另一方面致知是在格物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