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9:01:53
1、判断题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的限制“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对应的是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文化特征成为中国此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符合材料中“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的说法,由此A符合题意,B是法家的思想,不能概括材料大意,C D分别出现在汉代和唐代,与春秋战国这一时间段相违背。故选A。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 ]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说:“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可以解释
A.国家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正确性
B.“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科学性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不可行性
D.“大跃进”运动的客观实在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中,邓小平的谈话是围绕经济方面的问题展开,故排除掉B;而材料想说明的是“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答案应该是计划经济中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史实,所以应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有人将法德的关系作如下比喻: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大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这里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指
A.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欧洲的经济一体化
D.法德关系的和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法德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二战之前,法德两国时战时合并以战为主。二战以后,法国两国在共同的利益的促使下寻求和解,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所以题目这的第二个“民主”指的是欧洲的一体化进程。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联系史实可知,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说法错误,因为在秦代秦始皇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措施,儒家受到打击,到汉代,尤其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故此题应选A项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