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57:27
1、判断题 以下是上海海关进出口货物统计,表中数据最能反映出
年份 | 中国进出口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国输华商品的比例 | 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年中国出口的比例 |
1850年 | 6% | 2% |
1860年 | 4% | 6% |
1869年 | 30% | 13%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为最佳选择题。由“英国毛纺织品占当年英国输华商品比例”可知中国逐步沦为英国的商品倾销市场;由“中国对英国出口农副产品工业原料占当年中国出口的比例”可知中国逐步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掠夺地。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述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
参考答案: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清除封建因素。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组合型材料解析题,要求通过对比清初和民国初年的教育制度,在阅读理解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出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面的进步和局限,并在再现清末社会状况的基础上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及指导思想。材料一指出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为忠臣清官”,即为封建统治培养人才;材料三指出教育要符合“共和”宗旨,凡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一律废止。材料二,即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基本介于二者之间,教育内容仍以经史之学为基础,但西学已成为成为重要内容;培养目标仍强调“忠孝”,但更重视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教育改革的内容也折射出清末统治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及受西方思想文化影响的社会背景,反映了清政府竭力缓和社会矛盾但又无法走出维护封建末落统治的窠臼,在指导思想上也就走不出“中体而用”的范围。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鸦片战争后我国出现了什么新的经济现象?(2分)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2)材料二中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B点、D点变化的原因有哪些?(6分)
(3)民族企业与明朝“机房”相比,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4分)
(4)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列举两件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事件。(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的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A.庄子
B.孔子
C.董仲舒
D.汉武帝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特点。(2分)1912—1919年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迅速,其原因是什么?(6分)
(2)你认为F1可能是哪些因素?(4分)
(3)结合材料一二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曲折发展(2分)
①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激发了他们振兴实业的热情。
②政府实行了一些列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倡导使用国货。
③一战期间,列强减少了对话商品输出。
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有力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
(2)本国封建势力;外国资本主义;官僚资本等。(答出两条即可,4分)
(3)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富强。(言之成理即可,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