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49:34
1、判断题 下表是《上海研究资料》记载的1889年和1926年上海外白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的变化情况(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提,1926年数字则是两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近代上海
年份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马 | 自行车 | 摩托车 | 公共汽车 | 有轨电车 | 汽车 |
1889 | 6984 | 544 | 9 | 11 | 0 | 0 | 0 | 0 | 0 |
1926 | 14600 | 0 | 0 | 0 | 3459 | 194 | 172 | 922 | 3764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到,上海交通工具种类增加了,交通工具日趋近代化,传统的交通工具仍然占据多数地位,故②③④正确。近代上海虽然出现了汽车,但这些汽车都是从外国进口,因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才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故①的说法错误。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其中“净”是指
A.一般男子
B.一般妇女
C.品貌或性格特异的男子
D.诙谐或邪恶的男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京剧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其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指一般的男性角色。旦是指女性角色,有花旦、闺门旦、青衣、老旦、彩旦等。净指的是男性角色花脸,一般称为黑头。丑指的是戏曲中幽默风趣滑稽的人物,分文武丑,有正派也有反派。故选C。
点评:京剧的艺术特点有:①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②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③将唱、念、做、打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艺术体系。④多采用虚拟性动作,把生活中实有的事物通过抽象的表演,得到艺术的再现,取得虚实结合、形神兼备的效果。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读下图,这是民丰造纸厂某一时期的股票,持有人是沙泳源,董事长是张华墀。根据该图判断,沙泳源生活的年代应该是( )。
A.19世纪90年代
B.中华民国初年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根据题干“公私合营”分析,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慢”的理念深入到欧美社会的各个角落。从“慢食”、“慢写”、“慢读书”到“慢旅行”。人们力求在细节上品味和享受生活。对材料中“慢”文化的理解,恰当的是
A.“慢”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
B.“慢”的观念违背了历史潮流
C.“慢”意味着工作效率降低
D.“慢”文化是对现代文明的抵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文明的交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物质文化的交流总是双向的。打开这两条通道之后,汉唐一千多年间,……(中国)运往西方的技术和物产包括铸铁、凿井、丝纺和造纸技术,以及丝织品、茶叶等物产。西方经此输入中国的物产包括玻璃器皿,以及良马、香料、葡萄等。此后,中国的物产和技术的西传却是难以统计的,包括印刷、漆器、瓷器、火药、指南针等。
——摘自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
材料二: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并简要分析古代中国在东西方交流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新状况的原因。(4分)
(3)中、西交流在古代和近代有何本质区别?其影响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状况:古代中国向西方输出的是手工业技术、手工业产品和经济作物,从西方输入高档消费品和农牧新品种。(也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原因:国家统一;统治者的重视;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科技领先;对外交通发达。(任两点2分)
(2)状况:近代中国大量输出农产品;大量输入技术和工业品;洋人控制关税;双方交往中西方占主导地位。(也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原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得到巨大提高;英国成为世界工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大门;中国自然经济日益解体;并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西各任一点各1分)
(3)区别:古代交流是平等双向的,(1分)近代交流对中国来说是被动的、被掠夺的。(1分)
影响:古代交流增进了友谊,传播了文明;(1分)近代交流加重了中华民族灾难,激化了民族矛盾。(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