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北魏孝文帝改革》高频试题预测(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31 08:44:2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是
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是孝文帝改革的前提,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成为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民族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动荡不安,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改革成为必然的选择。①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共同生产,相互影响,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②孝文帝接受汉族地主阶级建议③为加强对各族人民控制④北魏统治面临全面危机都符合史实,故应选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可以分为必要性和可能性,必要性: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统治者要挽救统治危机被迫改革;可能性: 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北魏初期的汉化措施;冯太后掌握实权推行封建化改革; 孝文帝深受汉文化影响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拓跋澄传》
材料二 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皆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殷物阜。”
——《洛阳伽蓝记》
(1)概括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产生的影响?
?
(3)严格地说,迁都洛阳并非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但我们一般视其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为什么?
?


参考答案:(1)便于接受先进文化,便于推进改革,便于巩固统治地位,便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因为此举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发生了变化,重点转向了
[? ]
A、制度革新
B、移风易俗
C、建设洛阳
D、学习汉族文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魏内秘书令李冲上言:“宜准古法: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免除一人的徭役),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其民调(每丁每年向国家输绢、绵,为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文明(冯)太后曰:“立三长则课调有常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何为不可!”甲戌,初立党、里、邻三长,定民户籍。民始皆愁苦,豪强者尤不愿。既而课调省费十余倍,上下安之。
——《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材料二 那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有些现象值得深思,比如,实行青苗法,政府规定利率为20%,官员擅自提到30%,结果新法实行之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政府要平抑物价、抑制私商,宦员就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市场、货源、价格被政府高度垄断,百姓被盘剥更严重。虽然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却难以持续,社会怨声栽道,民不聊生。
——《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的启示》(《南方日报》2010年9月6日)
材料三 明朝张居正改革的内容涉及到很多方面,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之一是改革赋役制度: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万历十年,张居正阖然长逝。伺机而动的保守派群起反扑,他们怂恿年龄渐长、对权相劝教约束早怀不满的明神宗下诏削夺张居正官秩,抄没其家。考成法和限制官员特权等制度、法令相继被废除,十年改革毁于一旦。
——曹大为《起衰振隳改制开新——评张居正改革》(《光明日报》2010?6?8)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孝文帝改革中三长制和租调制得以成功推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青苗法的特点及产生这一特点的原因,并依据材料二概括青苗法实施的后果,分析形成这一后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分析张居正改革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改革的成败,你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特点:地方行政体制改革与赋税改革并行;既减轻百姓负担,关注民生,又对地方豪强利权的剥夺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原因:策略得当,注意关注各个阶层的利益,最终得到比较广泛的支持;当权者文明太后的支持。
(2)特点:以金融管制的方法增加国家收入,原因:宋商品经济发达,政府实行不抑商政策。后果:盘剥百姓,民不聊生。原因:用人不当;制度不严,对法令的贯彻执行过程没有严格的监督程序。
(3)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官员对农民的盘剥受到一定的抑制,农民负担有所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4)改革一定要有利于民生,并得到人民的支持;改革过程重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要采取比较灵活的策略,改革阻力的大小关系改革的成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
[? ]
A.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
B.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
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
D.南伐与迁都有阻力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