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模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九)

时间:2019-05-31 08:42:44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世界之政有二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采一定之政治以治国民谓之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三种: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今日全地球号称强国者十数,除俄罗斯为君主专制政体,美利坚、法兰西为民主立宪政体外,自馀各国则皆君主立宪政体也。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为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故各国宪法,皆首言君主统治之大权及皇位继袭之典例,明君之权限也;次言政府及地方政治之职分,明官之权限也;次言议会职分及人民自由之事件,明民之权限也……不知君权有限云者,非臣民限之,而宪法限之也……是故欲君权之有限也,不可不用民权;欲官权之有限也,更不可不用民权。宪法与民权,二者不可相离,此实不易之理,而万国所经验而得之也。
──梁启超《立宪法议》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序言?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斗,终于在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人民革命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8分)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部宪法的基本原则。两部宪法有何相同点?(7分)


参考答案:(1)思想:①宪政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具体又分君主立宪政体和民主立宪政体两种。②君主立宪政体是最优良的政体,最适合中国国情。③中国应该通过开国会、立宪法来限君权、兴民权,从而确立君主立宪,实现强国的目的。(6分)实践: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预备立宪。(2分)
(2)原则: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原则。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4分)相同:①都体现了法律至上,规定了人民的自由和权利。②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3分)


本题解析:
(1)注意理解材料信息“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之政)”“一曰君主专制政体,二日君主立宪政体,三曰民主立宪政体”“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立宪政体,亦名为有限权之政体”等,再结合梁启超为近代戊戌变法的代表、支持过清末立宪等回答。
(2)两部宪法是指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两者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都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人民的民主权利,但前者属于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后者属于社会主义宪法。
点评: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纺织业、采矿业是当时最大的两大工业? ②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没有形成 ③在一些主要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④封建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请回答: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 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4分﹚
(2)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4分﹚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4分)
(2)“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 “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4分)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的今天,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4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说明了董仲舒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史实不难直接得出董仲舒此举为汉武帝所接纳,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该主张有利于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从材料二文字“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说明自汉代以来人们即非常看重“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因为“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 “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当然这也是董仲舒“三纲五常”中的所提倡的内容之一。(3)董仲舒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仁义礼智信”对今天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也不可完全吸收,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或消极影响,因此对此观点持赞成和反对意见均可,选择何者均与选择具体史实论据加以论证。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
A.1870年法国男子普选权的确立
B.1884年英国的议会改革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开展
D.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普选制的基本实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普选权的实现,体现了更多的民意,即表现了政治的民主化。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孔子在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其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促进官办学校的发展
B.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C.扩大受教育者的范围
D.培养学生道德品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考察学生对孔子“有教无类”主张的理解,“有教无类”是指学生可以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