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特训(2019年必看版)(十)

时间:2019-05-31 08:38: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因为

1952年
1957年
1962年
1965年
47.6
26.4
13.2
9.5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
C.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 D.“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表格信息有效获取能力。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在逐渐减少,说明市场因素在逐渐减少,当时计划经济在不断确立和发展;根据所学知识,BCD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董仲舒对儒家学说作了较大的改造,其本质意图是(  )
A.向汉武帝谋求高官厚禄
B.发扬光大儒家思想
C.使儒家学说适应统治的需要
D.提醒当权者要实行仁政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改造儒家学说的目的在于使儒家思想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只有这样儒家学说才有可能取得独尊的地位,所以C项说法最符合题意,A D两项说法明显不符合这一意图,B项是C项的结果,所以答案选C。
点评:一种思想能否成为正统思想关键在于其能否迎合统治者统治的需要而不在于其本身有多么正确。这一结论也可以从法家和道家学说主体地位的变迁中得到说明,其实儒家说明,法家学说和道家学派就其主张而言都有去合理性,他们也有相互吸收和融合的地方存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对下面材料中《申报月刊》刊载的民国二十二年“统制经济”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背景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措施是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实质是国家干预实行计划经济
D.效果是币制改革防止白银外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民国二十二年”,也就是1933年;再结合“统制经济”的规定,由此判断是南京国民政府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选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在1937年,排除A;C项错在“计划经济”;D项效果不符合“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09年辽宁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本题解析:
回答第(1)注意关键词“反对一起战争”“加快研究”。第(2)问考查战争客观上带动了科技的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国家是否独立,关键要看主权是否完整;而民族是否富强,其根本上要看经济是否发展,人们生活是否改善。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李智慧《列强侵华史》
材料二:一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

阶段
民族工业状态
原因
一战时期
短暂春天
列强放松侵略
一战以后
萧条
列强卷土重来
抗战时期
遭摧残
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
陷入绝境
美国商品的涌入
?
材料三:《孙中山伟大的历史贡献》一文中提到:在一个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即当国家命运还不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里的时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是一句空话。
(1)材料一中的哪句话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5分)
(2)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规律性问题?(2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三的观点。(5分)


参考答案:(1)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的本质:“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1分)
史实:甲午战争前:英法联军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1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1分)
甲午战后:“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相在中国纷纷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英美支持中国抗战;(2分,答出两点即可)
(2)问题:国际形势和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2分,言之有理即可)
(3)材料三认为国家独立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前提,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分)(表态)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阻碍,(列举史实)未能得到充分发展。(2分)(反例)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2分)(正例)


本题解析:(1)列强之间关系的变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转移的,材料中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说明了这一点。列强在侵华中的勾结与争斗可以从甲午战前的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后的三国干涉还辽进行说明。(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民族工业的发展好坏与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程度密切相关,当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时,民族工业发展较好,反之,会受到很大的影响。(3)从材料二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分析的出,民族工业发展如果要顺利的话,必须实现民族独立。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取得的经济建设的成就来说明。
点评: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关系。对中国的侵略,各国的政策不断的发生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出自本国的国家利益。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战后发展却摔落下来。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无法独立的顺利的发展民族工业。要想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的独立。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