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27:15
1、判断题 “魏文帝(曹丕)为魏王时,三方鼎立,士流播迁,四人(士、农、工、商)错杂,详(核)无所。延康六年,吏部尚书陈群以选用不尽人员,乃立九品官人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杜佑《通典》卷十四《选举二》)
“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筚门蓬户之后,安得有不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
以上材料说明,魏晋时期选拔人才时,定品级由1)皇帝2)吏部尚书3)中正官
依据是4)家世5)道德6)才能
A 3)6)? B 2)4)? C 1)5)? D 3)4)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由“今台阁选举,徒塞耳目,九品论人,唯问中正”来看,定品级的中正官,由“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来看,定品级依据是家世。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观察下列图片。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把自己最满意的人选出来了》(1953年钱大钧作)和选民证(1953年)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1953年”和“选民证”信息判定,反映的是1953年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历史现象。解答本题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时间信息,采用排除法。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至1956年,但题干材料并没有反映,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一人的剧作对英国社会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描述、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他是(?)
A.莎士比亚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欧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综合材料中“剧作”“英国社会”“人文主义”等信息,符合条件的只有莎士比亚。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以下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美元),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 1970年 | 1 992年 |
32个发展中国家 | 108 | 279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 | 22185 A.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起主导地位 B.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C.国际经济新秩序已建立起来 D.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发展中国家要联合起来抵制全球化 |
东南亚国家联盟:
简称东盟。东盟的前身是马来亚(现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7-8日,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成为政府间、区域性、一般性的国家组织。1967年8月28-29日,马、泰、菲三国在吉隆坡举行部长级会议,决定由东南亚国家联盟取代东南亚联盟。
东盟的成立:
1、背景: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 域发展的必要性;欧洲一体化成功的影响。
2、形成:
(1)成立标志:1967年,曼谷五国外长会议签署《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
(2)新阶段:1976年,印尼巴厘岛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两个文件)。
(3)进程: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2002年,自由贸易区启动。
3、性质: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4、作用: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
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1、趋势:
(1)、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规模不断扩大;?
(2)、形式多样、模式各异的区域集团化组织的建立;?
(3)、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最终形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
2、认识(影响):?
(1)区域经济集团化既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在更大范围内促进经济联合的积极作用。?
(2)对前者要谨防其破坏性,即防止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经济保护主义兴起,从而使经济纠纷、摩擦和竞争演变为政治性,甚至是军事性的对抗。?
(3)对后者要积极加以促进,以求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提高,以造福于全人类。?
区域经济集团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1、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向主要出现在欧洲。?
2、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在这一阶段里,欧洲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区域集团化成了世界经济的普遍现象。?
3、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即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性经济集团。
试题ID | 试题题文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项中起主导地位的是发达国家;C项“国际经济新秩序”还未真正建立起来;D项全球化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不应该抵制,而应该合理利用、因势利导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基础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9月20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通过,被称为五四宪法。五四宪法是一部较为完善的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是在对建国前夕由全国政协制定的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共同纲领》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