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频考点巩固(2019年最新版)(八)

时间:2019-05-31 08:22: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深刻影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之一是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社会形成重文轻武的氛围
D.教育不发达造成人才奇缺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从材料中“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可知,材料强调独立知识分子阶层的形成,这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所以本题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2、选择题  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据此回答题1.董仲舒受到下列哪位皇帝的重用2.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学说
①有利于加强君权
②包含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③使儒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④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3.西汉中期,有一位书生准备到长安投考太学,他做考试准备时必学的内容不包括4.汉武帝时期太学的兴办①是儒家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②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③打破了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④教育逐渐为儒家垄断5.教材中引用唐章碣诗:“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该诗提到了哪些历史事件?6.关于“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与“大一统”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汉文帝
B.汉高祖
C.汉景帝
D.汉武帝
E.①③④
F.①②④
G.①②③
H.①②③④
I.《诗经》
G.《春秋》
《韩非子》
《礼记》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统一方国,焚书坑儒
政治改革,平定山东
焚书坑儒,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刘项文盲
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
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参考答案:1. D
2. C
3. C
4. D
5. C
6. A


本题解析:1.董仲舒其人: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考点:董仲舒
点评: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2.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不能说完全继承了先秦“民贵君轻”的思想,因此排除④。
考点:董仲舒
点评: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起来,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由先秦儒学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3.汉武帝规定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C不属于儒家经典,而是战国时期法家韩非子的著作,因此C符合题意。
考点:儒学
点评:汉武帝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4.汉武帝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考点:儒学
点评:中国古代封建教育,最初是私人教育。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就是师徒相传,而真正由国家开办教育始于汉武帝。所以汉武帝在推动封建教育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
5.“竹帛烟销”指秦始皇焚书坑儒;“山东乱”指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刘邦和项羽,两人都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崛起的首领人物,俩人都识字不多。
考点:儒学
点评:全诗大意是:秦始皇把诗书焚烧后,他的帝王事业也就完了,拱卫首都的河山虽然险固,也毫无作用。烧书的火坑还未冷下来,原来六国的地方已经大乱了。秦始皇本想用愚民政策制止老百姓^造**,但是^造**的刘邦和项羽却是不爱读书的人啊!“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两句诗常用来讽刺那些违反事物发展规律、一意孤行的人,到头来事与愿违,往往受到应得的惩罚。
6.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虽然手段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考点:儒学
点评:思想学说到底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同时又是为政治所服务。时代不同,需要不同,统治者对思想学说的态度措施也不同。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承古萌新”是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其中“萌新”主要表现在
①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②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
③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④西方科技著作传入中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文化上的“萌新”是指与以前不同的之处,也可以说是新时代特点,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意识领域产生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②项集大成的科技著作问世,③项官方组织编纂大型图书仍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并没有创新,因此②③不符合题意。不过,这时开启的”西学东渐“之风,西方科技传入中国,为中国传统科技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因此①④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明清时期的思想文化
点评: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想界出现了一股要求思想解放、工商皆本的思潮,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等级观念逐渐的淡化。这种思想变化在文学上也有较多的体现。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中以“两面三刀”来概括法家思想的特点,“两面”指的是赏,罚,“三刀”指的是
A.法、智、信
B.仁、义、礼
C.法、术、势
D.法、智、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法家主张通过法、术、势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本题难度:简单



5、选择题  朱熹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有前提的。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似不可拘于大义”。这说明朱熹
A.认为天理与人欲并行不悖,相辅相成
B.认同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C.主张人欲与天理冲突时,“存天理,灭人欲”
D.承认人们正当欲望,反对笼统地倡导无欲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他认为吃饭穿衣是天理,但要吃好穿好是人欲。对于妇女守节,他为官之时从未大力提倡过,甚至认为特殊情况下妇女改嫁”可以看出朱熹并不笼统的提倡存天理,灭人欲,而是有所区别,故选D,ABC均与题干无关。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7 8 9 下页 尾页 8/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