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09:59
1、选择题 董仲舒提出了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下列哪位思想家的思想
A.孔子
B.荀子
C.韩非子
D.墨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提出了儒学的大一统思想,被汉武帝采纳,主要是因为它吸收了韩非子的思想,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外儒内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大一统 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观点认为各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不用向人问求或从书中获得,只要加强自己内心修养,致良知就可成德业。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有史家推理:西周烹治谷物的方法有煮和蒸,文献记载孔子祖先“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孟子》
材料二 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 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无偏党反侧之私,然后有所系而立。
——《宋史·朱熹传》
材料四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主张?(3分)
(2)材料二体现了董仲舒的什么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的目的。(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治国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立纪纲”的主要途径。(2分)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思想的历史价值。(2分)
(5)综合上述材料,中国古代的儒学家们对 “君权”有何共同认识?(2分)
参考答案:(1)关键因素:民心的得失。(1分) 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2分)
(2)主张: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2分)目的:神化君权;警诫君主。(2分)
(3)关键:正君心。(1分) 方法:存天理,灭人欲。(1分)
(4)价值: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2分)
(5)共同:限制君权(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张回答。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的信息来概括董仲舒思想主张;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加强君主权力角度思考回答。
第(3)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盖天下之纪纲不能以自立,必人主之心术公平正大”信息来归结答案;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朱熹社会政治观“存天理,灭人欲”角度思考概括方法。
第(4)问依据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反对君主专制角度思考回答。
第(5)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四则材料主要论及的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如何对君主权力大胆的进行限制的问题,回答时候要依据材料内容从古代思想家想尽一切办法限制君主权力限制君主行为的角度思考回答。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朱熹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黄宗羲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16分)
材料1:《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2: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3: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2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何处。(2分)
(3)材料3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4分)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8分)
参考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由“春秋大一统者、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分析归纳并依据教材知识,就可以得出材料1集中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宏观把握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2说明其“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明清之际的思想。从材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可以得出材料3提出的新观点。根据所学知识,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学生要紧扣材料总结儒学各阶段的内容及其时代背景。根据材料和所需知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