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8:09:59
1、选择题 普罗泰格拉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感知是判断万物的标准,与其有相似哲学观点的我国古代哲学家是
A.荀子
B.朱熹
C.王夫之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表明作者主张人的主观作用,体现了唯心主义思想,荀子与王夫之是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只有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所以答案选择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汉武帝实行“举贤良对策”的主要目的在于
A.缓和阶级矛盾
B.消除王国威胁
C.巩固封建统治
D.平定边境冲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汉武帝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采取了“举贤良对策”的措施,目的是解决当时西汉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问题,并没有具体到每一个方面,题中的四项内容具有包容关系,A、B、D三项都是当时巩固封建统治所应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赵敦华在《西方哲学通史》中指出:“智者并不是为智慧而教授智慧的思辨家……其目的是培养能够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该观点相悖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庄子
D.韩非子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体感问题是在政治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人。根据此分析答案,A项是孔子主要是为了恢复周礼和等级秩序;B项主要是为了小生产者的利益,也带有政治目的;D项也是为了政治上的变法,主张有限法治;只有C项是为了逍遥和自在,故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学派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12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言论 | 言论者 | 思想核心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 A | B |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C | D |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 E | F |
参考答案:
(1)孟子:民本或仁政;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阳明:“致良知”。(6分)
(2)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大一统”的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迎合了汉武帝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需要,因而使儒学取得独尊的地位。(2分)
(3)体现了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的时代特点。(1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学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和结合所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表格中的第一行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句可知这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思想主张,即民贵君轻的早期民本思想;据第二行的“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可知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据第三行的“所谓‘良知’也”可知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致良知”主张。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分析史料的能力和联系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是以上亡以持一统”、“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从矣”,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的思想中包含大一统、君权神授思想等,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这西主张适应了汉朝大一统的国家形势。
(3)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史料“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是反对君主专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回答这类题主要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上来回答;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经济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政治上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并走向反动;思想上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日益僵化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材料二 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2分)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4分)
材料三 日本科学史学家薮内清认为:“北宋时……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新儒学的兴起对文学艺术产生的重大影响。(4分)
材料四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五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3)据材料四、材料五,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6分)
参考答案:
(1)主张: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2分)
结局及原因:孔子:在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背景下,无法实现;董仲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4分)
(2)影响: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情感;书法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4分)
(3)以民为本;保留君主制。反对君主专制;实现君臣平等。(任答三点就可得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关键信息“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等,不难直接概括得出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体现在: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实行德治、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二者的思想主张分别与当时的中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从而两种思想主张的结局也呈现出不同。具体这样来认识:A.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的背景下,从而他的思想主张无法实现;B.董仲舒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时期,他的“大一统”、“儒学独尊”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被汉武帝所采纳,从而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
(2)根据材料三关键信息“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理学(新儒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重内心的修养,同时与宋代“重文轻武”的文化氛围相关联,从而对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具体可以这样来认识:A.反映在文学上:宋词注重抒发个人的内心情感,诸如豪放派和婉约派等;B.反映在艺术(书法和绘画)上:书法艺术,更加强调精神气度;文人山水画,从注重写实变为更加注重意境等。
(3)根据材料四、五关键信息“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等,本问考查对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相关认识——批判继承儒学。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总体上,黄宗羲竭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A.“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即继承儒学,体现在:①主张“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②主张保留君主制。 B.“新见”即批判儒学,体现在:①竭力反对君主专制;②主张君臣分治;③主张君臣平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孔子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及其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