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5-31 07:12: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同一中组织同学们研究中外先哲们的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课题为:
研究一: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
材料一:诸子名言: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1)这些思想学术派别的主要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请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研究二:?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认识你自己。”?——以上均摘自必修三教材
(3)判断上述材料分别是哪位先哲的思想?(2分)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匠,都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以其小说、剧作宣扬人性。举出小说或者剧作的巨大成就一例。这些巨作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2分)
(5)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启蒙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去冲破一切禁锢人们思想的网罗,引导人们独立思考。列举出两位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思想或主张。(2分)



2、判断题  唐太宗多次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下者有道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这表明唐太宗
A.认识到君民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B.认真总结了前代灭亡的教训
C.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
D.看到了人民的伟大力量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1945年7月26日,中、美,应三国签署(后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又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须实施。”
材料二?双方声明:中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材料三?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
——1979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
材料四?(中美)两国政府重申上海公报和建交公报中双一致同意的各项原则
——1982年《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五?美国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基于台湾的前途将通过和平方式决定这样的期望——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总统会使美国政府的任何机构同台湾进行的计划、交易或其他往来——通过美国在台湾协会——去办理和进行。?
——1979年《与台湾关系法》?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台湾、澎湖列岛”是如何被日本窃取的?(2分)1945年中国收回台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2)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分析材料二美国所持的态度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有何明显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3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有何重大发展之处?(3分)
(4)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的签订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2分)
(5)根据材料二、三、四说明,我们为什么要反对材料五中这个法?(2分)
(6)我国争取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问题?(2分)



4、判断题  (13分)2010年9月26日,一场题为“儒耶文明对话与世界未来”的学术论坛在孔子诞生地山东曲阜举行。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很可能综合出人类更新、更高的文化成果,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将产生带动人类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以“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为主题展开探究:
探究主题一?东西方的古代哲学与教育思想
材料一?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把“智”(智慧)、“仁”(仁德)、“勇”(勇敢)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是一个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孔子还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后天环境习染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
材料二?苏格拉底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即“美德就是知识”(或“道德就是知识”)。其涵义,他认为一切美德都离不开知识,知识是美德的基础,知识贯穿于一切美德之中;美德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些观念和准则,任何美德都须具备相应的知识,无知的人不会真正有美德。认为:“美德由教育而来”。
(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何相同点?(2分)
探究主题二?宋明理学与西方人文思想
材料三?14—18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当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候,中国的理学逐渐兴盛、发展并占据统治思想地位;当欧洲发生宗教改革运动的时候,中国出现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当欧洲发生启蒙思想运动的时候,中国清代大兴“文字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做人”,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家相比,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4分)
探究主题三?西学东渐
材料四?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3)据材料四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2分)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1分)
材料五 ?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但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
——文池《思想的灵光》(4)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又是如何付诸实践的?(4分)



5、判断题  (14分)古今中外,民生问题关系着社会的安定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咬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1905年指出:“近时志士,舌救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执信中学开学典礼上说:“愿诸生人人皆学执信先生之毅勇果敢以求学,蹈行予自由、民主、均富之理念,以改造未来之社会。完成一庄严璀璨之中华民国。”
材料三

材料四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他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此之前,温家宝总理到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采访现场,与网民进行互动交流,解释了“尊严”的含义。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贞观年间,唐太宗的哪些经济措施体现了“存百姓”思想? (3分)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均富”思想主要是针对当时国内外哪些社会现象提出来的?他在民主革命实践中提出了哪些具体主张? (4分)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孙中山先生的“均富”思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中有哪些体现? (4分)
(4)你对温家宝总理的“尊严”一词作何解释?(3分)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