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9年最新版)(三)

时间:2019-05-31 07:12:18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1年6月16日凌晨,我国大部分天空逐渐出现一轮红月亮,成为11年来月全食持续时间最长和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汉武帝时采纳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皇帝对国家的治理,天会有相应的天象作为反映。红月亮明显是异象,在汉武帝时会被认为是上天的警告,皇帝一般会发布罪己诏。故选C。A项只是涉及到自认灾害;B项与分析不符;D项是对客观的唯物解释。均错。
点评:天人感应学说是董仲舒提出来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君权神授,另一个方面是皇帝权力也不能无限制的乱用,要实行仁政,否则天将降下灾异警告。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董仲舒的其他的主张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外交是一个国家在国家舞台上展现自己的舞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1840—1876)
材料二?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因为它在中国的历史、传统、政治经历、制度、天性、信仰、观念或习惯中毫无根基。……这种共和政体悲惨地结束了,即悲惨地失败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共和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材料三? 1958年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学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阶段(1949—)?
——袁明《备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
材料四?以“小球转动大球”而作为“破冰之旅”载入新中国外交史册的“乒乓外交”曾经备受瞩目。对此事件周恩来总理引用《论语·学而第一》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表达中国政府心情,并开心地说“现在,门打开了。”——《环球时报》
材料五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人对“中国形象”分别做出了怎样的描述?(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美国对中国形成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总体看法的主要政治背景。(4分)
(3)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指出“门打开”后“有朋自远方来”的表现。(2分)
(4)材料五反映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什么?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一“中国形象”:抽鸦片的国家。(1分)
材料二“中国形象”:英国民主政治的模仿者。(1分)
(2)第④阶段: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2分)第⑥阶段: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分)
(3)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2分)
(4)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任答2点得2分)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如答出国际环境也可得分)。(任答2点得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一“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和材料二“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共和政体的仿制品”等可以得出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西方对“中国形象”对“中国形象”的描述。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第④阶段(1937-1944)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此时期的主要政治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第⑥阶段(1949—)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此时期的主要政治背景:美国实施孤立、遏制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出现与中国的建交热。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根据材料五中四幅图片可知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特点是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担负起大国责任(风范):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结伴不结盟)。综合材料可知导致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因素是综合国力的强弱;政权性质的影响;外交政策的制定。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原有统治秩序的政治主张相矛盾的是
A.知之为知之
B.因材施教
C.学而不思则罔
D.有教无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奴隶社会的统治秩序;而在教育上,孔子又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人人不分贵贱,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种思想相互矛盾,故选D。
点评: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还可以考查孔子、孟子等思想家的政治主张。如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德治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十二五规划决策时坚持把民生利益放在前头,显示了沉甸甸的百姓分量。下列主张不能有效体现上述理念的是
A.仁政
B.为政以德
C.兼爱、节用
D.克己复礼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克己复礼”的大意为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这与题目中的信息“把民生利益放在前头”不符。故本题应选D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康有为贸然抛出“易服”主张,让人们脱掉穿了二百多年的长袍马褂,换成西装革履。……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大多数人的抵制,维新派的威望也因而降低,支持变法的社会力量因而涣散。
——余音《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
材料三(康)有为以好博好异之故,往往不惜抹杀证据或曲解证据,以犯科学家之大忌,此其所短也。……有为之为人也,万事纯任主观,自信力极强,而持之极毅;其对于客观的事实,或竟蔑视,或必欲强之以从我。?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易服”主张的最终结果。(2分)
(3)指出材料三中梁启超观点的史实依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5分)


参考答案:(1)普通民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2分)
(2)激化社会矛盾,加速变法失败。(2分)
(3)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2分)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缺乏群众基础;领导者的策略和人品。(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首页 上页 2 3 4 下页 尾页 3/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