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预测(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31 07:02: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最早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出明确规定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最早作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更加明确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人类文明的长期发展中,既有精神成果丰富的历史时期,也有综合实力特别强大的国家或地区.对其兴衰变化的分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文明”的概念,他指出,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之间早期文明中心出现了一大批思想伟人,形成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生了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构成人类文明的第一个轴心时期。中国、希腊、印度时代是三个著名的轴心文明,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这个轴心位于对人性的形成而言最卓有成效的历史之点,自它以后,历史产生了人类所能达到的一切”,“直至今日,人类一直靠轴心期所产生、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
——《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
回答:
(1)从以下方面概括雅斯贝尔斯有关第一个“轴心文明”理论的基本观点。
大体时间:
主要标志:?
历史地位:?
(2) 以希腊文明为例,选择每方面的一项代表性成就填入下表。

代表性文明名称
政治文明
经济成长
思想发展
?
希腊文明
?
?
?
材料二? 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对此有人写道:“……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文艺复兴、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安逸自在,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过去……”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并联系史实说明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了怎样的明显变化?简答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的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继续承担好这个历史使命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中共十七大重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有何现实条件?


参考答案:(1)大体时间: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之间。主要标志:出现了思想伟人、科技创新、思想解放运动。历史地位:对人类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对人类发展影响深远。
(2)政治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比例代表制、选举制、集体领导制、任期制等)
经济成长:工商业经济发达或对外贸易活跃。
思想发展:出现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家。
(3)变化:欧洲日益兴起,中国开始落后;工业文明发展起来。
原因:文艺复兴弘扬人文主义;法国大革命宣扬人权民主理念;工业革命建立现代企业;民族国家开展海外殖民活动。中国仍在农业文明时代徘徊。
(4)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制定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立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等。


本题解析:本题从文明史、全球史的角度命题,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特点,材料选择较为新颖,命题角度比较巧妙,既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也考查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既要从材料中提取答案,也需要对古希腊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的综合概括和归纳。第(2)问注意把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起来分析。第(3)问可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轨迹来概括分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西欧中世纪庄园和东汉后期庄园的共同特点是
A.主人和农民之间有雇佣关系
B.具有商品货币关系
C.有自营地和份地的区别
D.自给自足的经济体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孔子曾经说:“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犹言要礼何用,行什么礼)?”这说明孔子以为
A.仁为礼之本
B.礼为仁之本
C.礼与仁相互对立
D.先仁而后礼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人而不仁,如礼何”含义是如果不施行仁义遵守礼制还有何用,这说明仁是礼的目的和核心,即仁为礼之本,这正如孔子所言“克己复礼视为仁”,答案选A,B C D三项表述不符合材料含义和史实。
点评: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在思想方面,他创立了儒家学说,长期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上他强调要恢复和整顿社会秩序,为挽救奴隶制的衰败而积极奔走呼号;在教育方面更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王安石提出“行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无外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宋明理学的哲学观。王安石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活动和人的形体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形”的存在;B、C、D三项均突出了“天地”或“万物”这一“形”的存在。A项是宋明“心学”的观点,“心学”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这明显与王安石的思想相对立。故选A。
点评:宋明理学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两派在探求理的途径上上不同,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王阳明则主张致良知。程朱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但是王守仁则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