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6:50:09
1、判断题 1993年,全世界最受关注的100部影片中有88部是美国片;两家美国组织和两家欧洲组织控制了全球范围的新闻收集和新闻传播。这一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霸权挑战
B.文化输出成为经济增长点
C.文化价值观已出现同化趋势
D.舆论宣传得到了各国重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题干含义也即西方媒体在世界媒体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利用电影、新闻等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加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渗透和侵略,选择A项。B项错误,文化输出并非从本质上进行的分析;C项错误,虽然今天文明交流频繁深入,但是文明依然是多元的;D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
点评:当今世界的文化传媒大都是被西方国家所垄断,成为他们推销自己价值观的重要的手段,广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文化霸权的挑战。另一个方面也要知道,文明在激烈的碰撞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进一步的融合吸收,成为自己的有用的部分。文明不会趋同,多元化会与文明的碰撞一起存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帝王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根据他们的历史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
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
(1)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这三位政治家的浓缩概括:A.“知人善用,开明开放”;B.“巩固统一,维护主权” ;C.“创立新制,缔造统一”。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与三位帝王相对应的上述评价,并各举一例加以证明。其中康熙帝在治理多民族国家方面有何新的特点?(11分)
(2)综上所述,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应该坚持哪些基本的标准?(4分)
参考答案:
(1)唐太宗对应A(1分)。举例: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外采取积极友好、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答对一点即可)(2分)。
康熙帝对应B(1分)。举例: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噶尔丹叛乱;收复台湾,设置台湾府;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答对一点即可)(2分)
秦始皇对应C(1分)。举例: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答对一点即可)(2分)
新特点: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2分)
(2)标准:是否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否顺应历史潮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4分)
本题解析:第(1)问,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各个帝王的贡献回答即可,秦始皇主要是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太宗主要是政策开明,对外关系良好,开创贞观之治;康熙皇帝主要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联系所学举出具体的事例即可。康熙在治理国家方面的新特点,要联系当时的世界大势来考虑,当时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开始殖民侵略,故新特点为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第(2)问,在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做到,一、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二、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三、坚持生产力的标准为最根本标准,四、坚持人民群众历史观,切忌避免英雄史观。
点评: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涌现出一大批重要历史人物。他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并以其各自的个性和活动,从不同侧面有力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我们在学习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时要注意做到三点:第一,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第二,探究他们与时代的相互关系;第三,能科学地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朱子语类》:“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朱熹的这段话
A.揭示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B.以封建正统观念分析诸葛亮辅佐刘备的原因
C.认为曹操和孙权不能成就霸业
D.揭示了刘备能够复兴汉室的原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答此题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可见作者强调的是正统观念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所以B正确,CDA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不能有所依赖。
材料二?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提出:我们在国际上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阵线的一方面,并明确宣布“一边倒”。
材料三? 1948年杜鲁门说:“世界正处于大变动当中,革命正从大多数‘无所为’的国家蔓延开来,共产主义正充分利用这个机会。……自由的方针再次受到挑战。这一次是来自一个新的强大地区,即苏维埃俄国,我们必须重新武装我们自己和我们的盟友。”
——摘自《杜鲁门回忆录》
材料四? 1972年尼克松访华,对毛泽东来说:“事关紧要的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政治哲学,重要的是它对世界其他部分对我们的政策。”对周恩来说:“过去我们有时候曾是敌人,今天我们有巨大的分歧,使我们走到一起的,是超越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无论你和我,我们俩都必须把自己的国家生存放在首要地位。”
——摘自《尼克公回忆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周恩来的外交原则立场是什么?有何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二战”后形成了怎样国际格局?毛泽东的这段讲话指的是什么?
(3)杜鲁门和尼克松的分歧是什么?二者有无本质分歧?为什么?
(4)尼克松的话被周恩来、毛泽东所接受,说明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外交原则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意义: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独立是国家生存的基础,近百年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丧失民族独立的历史使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有特别深刻的认识。
(2)国际格局:出现了社会主义阵营和帝国(资本)主义阵营对峙的国际格局。毛泽东所指:“一边倒”,思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一致,使毛泽东对苏联采取了完全认同的态度。
(3)分歧是:杜鲁门采取了较为强硬的冷战政策;尼克松采取了较为务实的外交政策,不排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立但有着共同国家利益的国家。
二者无本质分歧,因为他们的政策都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
(4)基本外交原则是:维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的基本原则。
本题解析:本题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为中心,考查了外交政策的变化。第一问从“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的话中,我们可以判断外交原则立场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对意义的来说,应该从百年历史中体会。第二问从毛泽东的话中不难判断两大阵营的对立,是国际格局的特点;一边倒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第三问杜鲁门与尼克松外交政策的分歧,但并无根本分歧,因为他们都是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第四问中中美双方都能接受的外交原则应从国家利益的高度去思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
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是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反映的是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大量砍伐树木破坏了生态环境,因此B符合题意。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