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6:27:34
1、选择题 王阳明主张“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其本质意图是( )
A.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B.克服程朱理学的弊端
C.修身养性,崇尚道德
D.实现儒学的道德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王阳明生活的明朝社会矛盾十分的突出,君主专制走向顶峰,但封建制度的统治危机四伏。阳明的思想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和格物致知不同的是,他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心”是第一性的,“物”是第二性的;“理”是封建道德,存在于心,是人头脑中固有的,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致良知”。 王阳明突出良知的重要性,认为经典为良知服务,看经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强调道德的自觉和主宰性。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阳明心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以上材料评价的是
A.孔子“仁”的思想
B.墨子“兼爱”思想
C.孟子的“性善说”
D.陆九渊“心学” 思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故选择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上述现象出现的社会文化背景是( )
A.礼崩乐坏,思想观念多元
B.尊黄老之学,学术环境宽松
C.儒、释、道并存,儒学遭遇挑战
D.拜金逐利盛行,传统道德观念被冲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百家争鸣。材料“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体现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王道既微,诸侯力政”,即“礼崩乐坏”出现思想观念多元的现象。故应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力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这些主张产生的直接社会背景是( )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确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基础知识,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孔子主张”、“墨子主张”、“孟子主张”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选项表述,本身错误,当时正处于百家争鸣时期;C选项表述本身错误,孔子是春秋末期人物,奴隶制还没有全面崩溃;D选项表述与题干内容无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矛盾尖锐,各学派政治观点林立。综上,故,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兴起的背景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某位先秦思想家曾有如下评论:齐桓公致力连击诸侯,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该思想家应属于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可知改派思想家认为齐桓公设法合作维持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行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而晋文公却僭越礼制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改派应该是儒家思想,提倡文明礼乐制度,故本题答案选A,B、C、D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礼。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