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九)

时间:2019-05-31 06:19: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明代后期出现的反对封建思想的著名思想家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陆九渊
D.顾炎武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明清时期,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并缓慢地发展。旧制度的衰落和新的社会因素产生,首先在思想界里被敏感地反映出来,出现了一批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腐朽统治的思想家,而作为先锋的正是李贽。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董仲舒的新儒学糅合了多家学派的思想,体现了外儒内法的特点,故A项正确;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BCD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18分)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1)材料反应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对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影响。(2分)
材料二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司马迁《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观点。(3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4分)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南宋)朱熹
“孔子未尝教人之学孔子,而学孔子者务舍己而必以孔子为学,……真可笑矣”
——(明)李贽
(3)依据材料三比较李贽的思想与朱熹有何不同(4分)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2分)
(4)如果要给以上三则材料设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1)现象 “百家争鸣”(1分)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任答两点2分)。
(2)观点:正君心;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分)
影响:有利于以思想的一统来巩固政治一统(有利于加强皇权);推动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对宋明理学(朱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4分)
(3)不同: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2分)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2分)。
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
(4)标题: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2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中涉及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儒学、阴阳五行、道家学说等,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百家争鸣的影响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先河;奠定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有利于中国思想文化宽容开放和“兼容并包”;为中国古代治国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2)由材料“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可以得出正君心,由“《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以得出大一统,由“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以得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结合所学知识汉代儒学内容可以得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3)结合材料第一段主张儒家学说不可移易,而第二段中李贽则反对盲从孔子由此可以得出二者的区别在于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否认儒家的绝对权威;结合早期反封建启蒙思想的原因可以得出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4)材料以此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以及明清时期早期反封建的启蒙思想,涉及到了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继承和变异,由此可以将其归纳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内容及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李贽


本题难度:一般



4、选择题  董仲舒说: “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
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的地位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用“天降灾异”来警醒实行暴政的统治者,既体现了要求仁政的思想,同时也宣扬了“天人感应”这一唯心主义学说。据此,可以先排除④,荀子的“天行有常”的唯物主义思想与董仲舒的思想正好相反,故排除②。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36分)人际关系·政党关系·国际关系
材料一   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荀子《王制》
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自给自足,相对于我们自己的需要来说,每个人都缺乏许多东西……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
——柏拉图《国家篇》
(1)依据材料一,概括荀子和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异同点。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中一人分析其主张的社会背景。(8分)
材料二

 

①1927年北伐战争示意图
②  1934—1936年红军长征路线图


③  1937年太原会战平型关战役示意图
④  1947年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示意图

(2)阅读图①至④,结合所学,解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读和分析逻辑清晰。
(3)二战后国际合作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合作加强。请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的具体史实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如何面对国际形势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14分)


参考答案:
(1)共同点:二者都关注共同群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相处)(2分)
不同点:二人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途径不同。荀子强调等级,主张依靠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建立社会秩序;柏拉图强调公民互助合作,建立理想城邦。(4分)
社会背景:(2分)
荀子:战国时期,旧制度衰落,诸侯分裂割据,需要重建社会秩序。
柏拉图:雅典城邦民主制走向衰落,城邦纷争不断,政局动荡。
(2)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是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3分)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共产党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形成国共两党对峙、内战局面。日本乘机发动侵华战争(3分)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经过八年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3分)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方针,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内战爆发。经过三年战争,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大陆政权,国民党逃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分裂。(3分)
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对峙—再合作—再对峙的历程。历史证明,对抗、分裂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与统一,合作利于社会发展,实现共赢。(2分)
(3)战后各国经济政治实力发生重大变化,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确立世界经济霸权地位;各国吸取经济大危机的教训,主张建立有效机制来稳定经济秩序。(2分)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47年签署《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济贸易关系的三大支柱,使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6分)
二战后为摆脱美国与苏联的控制和威胁,保障自身安全;恢复发展经济,重振西欧国际地位。
1952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一体化开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洲经济合作加强。1993年欧盟成立,一体化扩大到了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2002年欧元诞生,促进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6分)


本题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荀子与柏拉图思想主张的分析与认识。归纳其异同点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的知识及材料“……人何以能群?曰:分(建立社会等级)。分何以能行?曰:义(伦理道德和礼法制度)。……”“我们……由于有种种需要,我们聚居在一起,成为伙伴和帮手,我们把聚居地称作城邦或国家。”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分析其背景。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图片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结合所学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首先要明确四幅历史地图的内容:北伐战争、红军长征、平型关战役、转战陕北,揭示的正是国共由合作到对峙再到合作再到对峙的发展历程,回答时要注意用词准确、语言简洁。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与认识。首先要分析题目的要求: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欧洲一体化回答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吸取教训、加强经济合作的问题,因此要联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并结合战前的资本主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荀子的思想;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共关系?特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认识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8 9 10 下页 尾页 9/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