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特训(2019年冲刺版)(二)

时间:2019-05-31 06:19:59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26分)家训是指长辈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家训节选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清·张英《恒产琐言》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家训体现的思想,并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因素。(12分)
材料二 晚清是家训的革新时期。……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
左宗棠在给儿子孝威的信中说:“近来时事日坏,都由人才不佳。人才日少,由于专心做时下科名之学(科举)者多,留心本原之学者少……试看近时人才,有一从八股出身者否?八股愈做得入格,人才愈见庸下。” 
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岂知世界文明,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摘编自朱明勋《中国传统家训研究》
(2)根据材料二,指出晚清家训的“革新”主要表现在哪两个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革新”的具体内容。(10分) 
(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4分)


参考答案:
(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提倡节俭治家;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4分,答出4点即可)
因素:专制统治: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儒家传统文化;宗法观念。(8分,答出4点即可)
(2)形式方面:(1分)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2分)。
内容方面:(1分)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2分)重视工商业发展;(2分)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2分)
(3)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2分)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可以概括出重视道德修养;由“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可以概括出灌输忠孝观念;由“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费用。”可以概括出提倡节俭治家;由“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可以概括出为官切勿贪腐;由“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可以概括出重视耕读传家。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的专制制度、科举制度、小农经济和儒家文化及宗法观念等角度组织答案即可。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在家训形式上此时家训已经不是以传统的专著作为支撑门户的柱子了,而是以家书为主要形式。另外,并没有诸如家诫、家范、家训等名称的专门形式的家训单篇出现……”可以概括出晚清主要以家书为形式,不以传统的专著或专门的家训单篇形式出现。由左宗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八股取士;从李鸿章给儿子的信中可以概括出重视工商业发展;具有爱国救亡意识或关注世界。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一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和材料二的家训形式及内容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家训也是子发展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另外今天的我们对传统的家训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子家训中的体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洋务运动·左宗棠和李鸿章。


本题难度:困难



2、选择题  《论语》是孔子与弟子们的谈话语录,在谈话中孔子对“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说。这反映了
A.孔子对“仁”没有清晰的认识
B.社会动荡不安
C.儒家思想复杂、深奥
D.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与弟子谈话中,对不同资质的弟子对于“仁”给予不同的解说,这主要体现了孔子教育思想中的因材施教,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A项本身说法错误,B和C与题意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孔子的教育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    (    )
①“仁者,爱人”  ②贵贱有“序”   ③“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④“有教无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中提供了四点孔子的主张,要求分析出这四点主张中哪两点具有(或更 具有)强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精神。“仁者,爱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它们直指人际关系的调解与和谐,要爱别人、行恕道;因此①③正确;“贵贱有序”和“有教无类”有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色彩,但其主旨不在这上面,它们的侧重点一个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别、秩序,一个在强调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②④错误。故选B。
考点:孔子思想
点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的。此外,孔子的思想还包括政治思想:仁和礼,主张德政;哲学上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都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纪念邮票

材料二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非独不能以孔教为国教,定入未来之宪法,且应毁全国已有之孔庙而罢其祀。   
——摘自陈独秀《再论孔教问题》
材料四 所谓君者,代众民任此公共保全安乐之事,为民众之所公举,即为民众之所公用。民者如店肆之东人;人君者,乃聘雇之司理人耳。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
——摘自康有为学术著作选《孟子微·中庸注·礼运注》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中孔子周游列国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2分)
(2)材料二、材料三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各是什么?并分别指出出现这种态度的原因。(8分)
(3)材料四中康有为阐述了我国古代哪一思想家的什么主张?从中反映了康有为思想的什么特点?(4分)
(4)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历经起伏,请你概括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2分)


参考答案:(1)结果:孔子的思想在当时未受到统治者重视。(1分)
原因:孔子的思想不能满足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需要。(1分)
(2)态度:材料二独尊儒术;材料三批判孔教。(2分)
原因:材料二;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2分)
材料三:儒家思想是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尊孔复古逆流泛滥;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4分)      
(3)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或黄宗羲的反对君主专制思想)。(2分)
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或托古改制)。(2分)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2分)


本题解析:(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儒家的主张在春秋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处于“独尊”的地位。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等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的地位。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受到抨击。原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了“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把斗争矛头指向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宣传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道德,这就严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3)维新变法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原因: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把孔子打扮成变革的先师,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以减少变法阻力。
(4)时代发展的需要;儒家思想自身发展完善。(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本专题是历来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年高考试题所占比例更是逐年加大。从考查内容上看,重点考查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特别是主流思想演变的过程、诸子百家代表的阶级本质、思想主张、春秋战国、西汉、宋代、明清主流思想的演变。从命题角度看,儒家思想易与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等热点问题相结合。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宋明理学思想的主旨包括忠孝节义的内容,张飞和孔明的都体现了忠的内涵,所以B正确;②项曹操“宁愿我对不起天下人,别教天下人负我”、③ “贤臣择主而事” 不符合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内涵


本题难度:困难




首页 上页 1 2 3 下页 尾页 2/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