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31 06:00:18
1、判断题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普通百姓) 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满足)。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粱惠王》
材料2: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明不高,则光辉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水火之光泽)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显赫)。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天论》引自《荀子》
回答问题
(1)试分别概括提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12分)
(2)材料2“故人之命在天”与荀子“人能胜天”思想存在矛盾,但荀子为什么还要这样说?(8分)
(3)两则材料反映出两位思想家的思想有哪些不一致的方面(6分)
2、判断题 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诗人。阅读下列康熙帝的诗作,回答问题:(20分)
诗一
诗二
诗三?诗四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康熙帝的这四首诗,分别和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4分)
①诗一:?;②诗二:?;
③诗三:?;④诗四:?。
(2)(接上问)从康熙帝的经历看,他解决这四个事件的顺序是:?(2分)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3)康熙帝还写过一首“咏昭君”的诗,其中有这样几句:“欲笑和亲失,还嫌饵术⑥迂。开诚示异族⑦,布化越荒途。”(⑥饵术:汉文帝时贾谊提出用“五饵”,即用美食、鲜衣、联姻等五种方法,招抚匈奴,使之不再进犯汉朝。⑦异族:此处指蒙古各部。)据此,指出康熙帝对蒙古各部的态度,并据史实印证。(4分)(史实举出1例即可)
(4)根据上述诗及相关史事,概括指出康熙帝的治国理念及其治国举措的历史功绩。 (6分)
材料:(康熙二十三年)戊寅,上次曲阜。已卯,上诣先师庙,入大成门,行九叩礼。至诗礼堂,讲易经。上大成殿,瞻先圣像,观礼器。至圣迹殿,贤图书。至杏坛,观植桧。入承圣门,汲孔井水尝之。顾问鲁壁遗迹,博士孔毓圻占对甚详,赐官助教。诣孔林墓前酹酒。书“万世师表”额。
——《清史稿》
(5)结合材料说说康熙帝对孔子和儒家思想采取了什么态度?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
3、判断题 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A.克己复礼
B.仁者无敌
C.天人感应
D.格物致知
4、判断题 2001年4月13日,日本文部省宣布,“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的教科书检定合格。该教科书删除了“从军慰安妇”,“侵略”等记述和用语,中、韩等国政府就日本教科书问题提出了强烈抗议。下面有关论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类事件的发生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②日本右翼势力发展较快
③亚洲人民反对新殖民主义任重道远
④我们应发扬五四爱国精神,抵制日货(?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判断题 韩非子的思想对结束战国时代、开创统一帝国发挥的效能最大,最主要是因为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