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六)

时间:2019-05-28 23:32:4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生态环境被破坏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山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判断题  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积极意义是(? )
①促进核裁军,防止核扩散?②促使少数大国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③控制环境污染?④推动国际裁军与军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3、判断题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载:“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日:‘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孟子的“仁政”学说
A.强调与民休息
B.协调统治关系
C.重视人生修养
D.增强作战能力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顺治二年(1645年),清廷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强迫各族人民改满服。……清政权还严厉禁止私藏明朝衣冠,不少人因为私藏“方巾”等明代服饰而被清政府扣上大逆罪名而遇害。……就这样,“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与清王朝相始相终,一直延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为止。
——摘自百度百科名片之《剃发易服》
材料二?太平天国鄙视清代衣冠,开始起义时穿着传统服装打仗,而将清代官服“随地抛弃”,“往来践踏”。……当时除天王可袍上绣龙以外,其他高级官员须根据场合而定,低级官员则绝对不着龙袍,但缀有龙纹的朝帽却是大多数官员的首服。其他规定多来自《周礼》,以五行四神来确定背心图案、服装以及缘边的颜色。
——摘自庄华峰等著《中国社会生活史》
材料三?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宋恕等人认为:“盖欲化除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礼、乐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其原由为:“盖耳目不新,则精神不振,主持不彰,则趋慕不一”。康有为有鉴于“今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故“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
——摘自刘力《衣冠之制的解体:中国传统服饰的近代化》
材料四? 1912年1月12日,《大公报》上登文《易服以保存国货为要义》,它说:“易服不易料。……我国人民半恃丝绸以为生活存也,安可弃其料而不用哉?”……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此为一定办法,可无疑虑。但人民屈服于专制淫威之下,疾首痛心,故乘此时机,欲尽去其旧染之污习。去辫之后,亟于易服,又急切不能得一适当之服式以需应之,于是争购呢绒,竟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极其流弊,诚有如来书所云者。”
——摘自《论辛亥革命前后的服饰改革》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清初“剃发易服”政策的特点,并指出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5分)
(2)据材料二评价太平天国的服饰变化。(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康有为“改易服饰”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7分)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民国初年的“易服”改革带来了什么影响?(4分)



5、判断题  有人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
A.反对君主立宪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B.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建立汉族统治的政权
C.主张国民一律平等
D.实行五权分立制度,推行社会革命



答案及详细解析请点下一页查看。


首页 上页 5 6 7 下页 尾页 6/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