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28 23:15:53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家由三个阶级的人构成:统治者、卫国者、生产者,他认为如果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他认为统治者者应具备?
[? ]
A.正义之德?
B.智慧之德?
C.勇敢之德?
D.节制之德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4分)从古至今,教育始终是传承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最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孔子讲学图

材料二: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材料三?最好先讨论普遍的善,看看争论到底在哪里。尽管这种讨论使人有点为难,因为理念的学说是我们尊敬的人提出来的。不过作为一个哲学家,较好的选择应该是维护真理而牺牲个人的友情,二者都是我们所珍爱的,但人的责任却要我们更尊重真理。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材料四:拿破仑通过《教育基本法》等法令实行教育改革,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同时改建与发展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初等学校、中等学校、专科学校和军事学校等。
请回答:
(1)材料二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1分)?在教学中孔子比较注重哪些教学方法(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三,概括亚里士多德对恩师的态度,(2分),你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分)和孔子一样,亚里士多德也很重视教育。他在教育方面有什么成就?(2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特点,(2分)说明拿破仑教育改革的目的。(2分)


参考答案:(1)有教无类。(1分)因材施教、言传身教(2分)。开创了私学,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2分)
(2)态度:尊敬但不盲从,敢于追求真理(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2分)启示: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独立思考,善于创新。(1分)成就:创立吕克昂学园;进行分层教学,其教学方式被称为“逍遥学派”。(2分)
(3)特点:教育立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1分)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近代教育体系。(1分)目的:培养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服务的人才,为了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如果你的钱包在你的口袋里,而你的钱又在你的钱包里,那么,你的钱肯定在你的口袋里。”这种演绎推理贯穿于下列哪位历史人物的研究、思考之中

[? ]


A.普罗泰格拉
B.苏格拉底
C.亚里士多德
D.柏拉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过犹不及”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有教无类”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孔子、柏拉图分别是屹立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人,其思想虽然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但明显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分) :  
(1)孔子和柏拉图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主张各是什么?(4分)  
(2)为保障和谐状态的实现,两者治国主张有何不同?(2分)又有何相同的本质特征?(1分)  
(3)两者的观点在当时为什么都无法实现?对此你有何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的主张,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人际关系;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认为“哲学王”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4分)  
(2)孔子主张由“贤人”治理国家,柏拉图主张由“哲学王”治理国家。二者都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度。(3分)  
(3)①两者的观点都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孔子的主张不适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主张不符合当时现实政治的需要。(3分)  
②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主张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