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9年最新版)(十)

时间:2019-05-28 23:13:07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列是两位学者的言论: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他可以下降为动物,也可以上升到与上帝相似的东西。
——皮柯《论人的尊严》
真正高尚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彼特拉克
【材料二】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即令没有赎罪券,也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
——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
【材料三】政治上的自由是公共自由,要保障公共自由,就应该避免把权力单独委托给一个人、几个人或少数人,因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两位学者的共同主张是什么?(2分)并列举同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品?(2分)
(2)依据材料二,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主张是什么?(1分)这一主张有何重要意义?(2分)
(3)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孟德斯鸠和卢梭为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分别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政治主张?(3分)从这个角度分析启蒙运动时期对人文精神的发展。(4分)
(4)以上几场运动在本质上有何共同之处?(2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主张:人们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标。(2分)
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等。(2分)
(2)信仰得救。(1分)
意义:使信徒获得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和精神上的自由。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2分)
(3)孟德斯鸠:三权分立。(1分)卢梭: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2分)
发展:批判对象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并提出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构想。(4分)
(4)本质: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2分)
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上帝赋予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塑造自己的能力”和“真正高尚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可以得出两位学者的共同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的两部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的微笑》等。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材料“每一个真诚悔改的基督徒”“同样可以被赦罪或免罪”可以得出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主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主张的历史意义。
(3)材料二“国家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为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握,各自独立,相互牵制,彼此平衡,以维系国家的统一”材料三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可得出两人的主要主张。启蒙运动相对文艺复兴而言,不仅反对教权主义,更反对专制主义,把反封建斗争推进到了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角度。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体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次欧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次运动在本质上的相同点: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
观察以上三幅反映不同时期的经济建设成就的地图。
请回答:
(1)图一反映出的经济建设成就有何特点?取得这些成就的条件有哪些?
(2)图二与图一相比,经济建设成就有何新特点?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为什么能取得这些成就?
(3)图三反映出一种怎样的经济建设格局?形成这一格局的主要条件有哪些?
(4)通过上述三幅图的时代特征,概据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参考答案:(1)特点: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方面,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
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订;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建;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
(2)特点: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
原因: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
(3)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4)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本题解析:
内容说明:本题及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五章“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第七章“文革”时期的建设成就和第八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成就等内容。对这部分内容应相互比较、相互印证、归纳特点、探究成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霄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这反映了(?)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民主革命思想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
C.中西文明在碰撞中相互渗透
D.西方近代科技文化被国人逐步接受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无数关山……夺天工”说的是电报,“两地情怀……妙邮筒”说的是电话,“火树千株……月中行”说的是街灯,“洋楼……海市诗”说的是洋楼。这些竹枝词说的是西方的物质文明。A不正确,当时的西方物质文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没有达到“深深融入”的程度;B在材料中没反映;C中的“相互渗透”没有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材料中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持肯定态度,表明D项是符合题意的
点评:近代由于受到西方的侵略,西方的工业文明的成果也开始传入中国,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技传播了近代的科学技术;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的制度,推动了民主化的进程;激进派学习西方的思想,传播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25年,浙江绍兴吴老太爷来到上海,他不可能看到(? )
A.西式洋楼里,穿着旗袍的摩登女郎正在吃西餐
B.轮船往来黄浦江上,汽车穿梭在马路上
C.报童手持报纸叫卖
D.居民正在用油票和布票购买“洋油”和“洋布”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分析题意,实际是考查相关史实,抓住题干中的1925年,分析选项,由于中国已经进入近代,西方一些生活方式和习俗、先进技术等传入中国,A、B、C三项都可能看到,而D项是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开始发行的,直到90年代才退出市场,是那段时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日用生活品缺乏的见证,所以答案为D。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实际上主要考查相关史实,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果。有人认为,欧洲国家所走的道路具有普遍意义,代表了其他地区的发展方向;也有人认为,欧洲的情况比较特殊,各国在文化等方面具有共同性,而其他地区不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不可能达到欧洲的联合水平。
 结合你所学的历史知识,你怎么看待上述观点?


参考答案: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可以结合起来考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为了获得最大的效益,必须要进行跨国流动。为了保证流动的畅通,参加一体化组织的国家之间就会进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调,结成经济同盟,并向完全的经济一体化过渡:经济上的联合又会推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联合,导致欧洲出现目前的一体化状况。
  但是,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要从一般的协调走向一体化,是要受到各种条件制约的。其中包括政治、经济、思想、传统文化上的一致性。实际上,世界上各种一体化组织是不少的,有些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但都由于缺乏足够的共同点因而发展不起来。


本题解析:此题同意哪种看法都行,但在回答时一定要用材料补充自己的观点。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9 10 下页 尾页 10/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