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考点预测(2019年押题版)(七)

时间:2019-05-28 23:05:15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能遵守的便是好人。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3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根本:孝悌。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民或德治);实施仁政。(3分)
(2)主要内容:家庭和睦;宗族团结;乡里和谐。(3分)
(3)态度:尊崇儒家伦理。做法:统治者提倡;民众遵守。(3分)
(4)积极作用:维系家庭家族和睦;维护政治、社会稳定;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3分)


本题解析:(1)材料一中文字“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仁的根本是孝悌,即伦理道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代有关仁的表述众多,其中以孔子的仁爱和以德治国,孟子的“仁政”最为著名。(2)从材料二文字中可以直接概括出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是:“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体现家庭和睦;“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体现宗族团结;“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体现乡里和谐。(3)从材料中文字““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说明统治者借助儒家伦理道德来巩固统治,显然统治者非常赞成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作用;而对广大民众而言只能是遵守伦理道德了。(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能够看出儒家伦理道德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其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材料一,二文字内容说明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维系家庭家族和睦;材料三文字内容说明儒家思想维护政治、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儒家思想还传承民族道德,影响思想文化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A 项是西服,B 项是长袍马褂,此两项与题意不符;D 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因此选 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前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梁启超等人通过《时务报》把他们的思想诉诸社会,左右舆论,“以笔舌倾动人主”,“借报章鼓簧天下”,在各界人士中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胡思敬在《戊戌履霜录》中说:“自时务报出,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欲所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
——摘编自沈继成《梁启超与〈时务报〉》
材料二 一批接触过西方现代化思想的中国知识分子清醒地认识到,要从根本上改造中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首先必须使国民在思想文化上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为此,必须要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传统文化发起革命性的攻击。先进知识分子把这次斗争看作是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
——摘编自郑丽平《思想解放与20世纪中国现代化》
材料三 可以说,由于现代化的属性决定,思想解放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如果仔细观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思想解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
——摘编自杜艳华《思想解放助推中国现代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时务报》的特点。分析其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如何效仿欧洲文艺复兴的,有何历史意义?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败更是与思想解放息息相关”的认识。


参考答案:(1)特点:虽名为“报”,实为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以“论说”和翻译外报为主要内容。
作用:对传统思想产生了冲击;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戊戌变法的开展做了舆论上的准备;有利于西学的传播和思想解放。
(2)效仿:开展新文化运动。
意义: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3)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打破了对斯大林模式的崇拜,促成了思想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解放,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进一步促成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将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中国思想解放的相关知识。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归纳特点;可从对旧思想的冲击、对新思想的宣传、对戊戌变法和思想解放的影响等方面去概括作用。第(2)问仿效欧洲文艺复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其意义可调用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主要根据《论十大关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等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影响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3~1914年中国棉纺织厂投资及拥有纱锭情况简表

企业类型
1913年开工纱锭数
1913年织布机数
1914年厂平均拥有纱锭数
外?商
338,900锭
1,986台
51,664锭
华?商
484,192锭
2,016台
23,686锭
材料二? 1911年至1913年我国注册设厂72家,平均每年设厂24家,1914年至1918年五年间,注册设厂达183家,平均每年近37家,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
——王方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
材料三? 1919年全国注册工厂情况简表(单位:家)
省?区
直隶(含京津)
江苏(含上海)
浙江
广东
山东
福建
湖北
奉天
陕西
其他
各省
工厂数
455
155
42
33
31
20
19
19
3
5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请回答:
(1)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什么时候在什么地区兴起?(3分)
(2)材料一、二反映了当时中国棉纺织业状况如何?(2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依据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4分)


参考答案:
(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1分)地区: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2分)
(2)状况:华商投资增加,总规模超过外商,棉纺织业发展情况较好。(2分)
原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前后,欧洲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侵略等。(4分)
(3)规模小;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大多分布在沿海、沿长江地区。(答到2点即可得4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分布特点。回答本题主要要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由于沿海地区受侵略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较早等原因,民族资本首先产生于这一地区,如,上海、广东等。
(2)本题主要考查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特点及其原因。分析状况要结合材料,如材料所体现的企业主体、企业规模数量以及部门等方面回答。分析原因要结合所学,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归纳总结。外部要注意这一时期国际关系特点,内部要注意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变革。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材料,另一方面要结合所学。从材料所提供的数据、区域、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等方面归纳总结。如材料“其中以棉纺厂、面粉厂为最多,1914年民族资本纱厂只有21家,产纱锭503104枚,到1922年纱厂增加到65家,当年共产纱锭1632074枚。这一时期,全国的钢铁冶炼厂只有9家,全国华商机器采煤量从1912年的180万吨,仅增加到1919年的330万吨。”就体现了规模、行业等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材料二: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10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宿愿。旧中国的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小的比重,1949年现代工业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17%,而且发展极不平衡,仅有的一点工业基本上集中在沿海城市和地区。由于工业落后,旧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工具还是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现代交通工具和通信设备极其缺乏。……到1952年工业已经恢复并超过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但总的说来,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杨先材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材料三: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
?
——引自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四: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了20.6%。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4年2月2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我国工业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的变化,说明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简要指出我国当今工业化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轻重工业都有发展。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2)变化: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原因:“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3)新特点:工业中高技术产业增长较快。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要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为的指导;改革开放创造的条件。


本题解析:
认真分析图表中重工业和轻工业的比例情况,建国后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主要从中共制定政策方面分析原因。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