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2:12:15
1、判断题 “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内容的联系能力.根据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可知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所以C正确。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如果让王阳明穿越时空与朱熹对话,他们的共识应该是
A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B 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 知和行都产生于心? D 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天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的理解。宋明理学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程朱理学,一个是陆王心学阶段。程朱理学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强调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王阳明提倡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成成为圣贤,朱熹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因此他们的共识是B。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谪贬至贵州龙场(今贵阳西北修文县境内)当驿丞。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际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表明王阳明
A.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
B.对朱熹理论一直深信不疑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
D.通过“格物致知”悟得“圣人之道”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把理学发展到心学阶段的是南宋的陆九渊,王阳明只是把心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A错。从材料中的“日夜反省”、“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以往追求真理于事物是谬误)的认识,可以看出,王阳明已经质疑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学说,B、D项错误,均排除。正确答案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尽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B.履行监察部门的监察职责
C.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D.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斗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嘉靖帝的做法是错误的,海瑞的上疏属于忧国忧民,没有体现君臣权力之争。在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皇权不受约束,因此A、B 两项说法错误。理学中提倡忠君、爱国思想,所以海瑞的上疏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因此答案为C项。
点评: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体现在人身上是要求人们遵循儒家伦理道德,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宋明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注重气节、使命感和责任感。宋明理学虽然扼杀了人性,但是对培养民族性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下表是20世纪50 - 80年代美国进出口贸易情况表(单位:亿美元)
时间 | 1950年 | 1960年 | 1970年 | 1980年 |
与日本的贸易 | +2.4 | +2.0 | 一15.9 | 一19.4 |
与西欧的贸易 | +2.0 | +10.7 | 一5.8 | 一17.8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标材料的识读与推理能力。在20世纪50、60年代美国在与日本、欧洲的贸易中处于入超(贸易顺差)地位,70年代出现贸易逆差,80年代贸易逆差越拉越大。这说明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经济霸主地位在逐步发生动摇。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