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知识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在线测试(2019年最新版)(七)

时间:2019-05-28 22:10:12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事业编教师公务员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和评价孔子,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总结孟子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根源。(6分)
(3)朱熹、李贽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2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2分)
(2)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根源: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


本题解析:(1)从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封建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百家思想结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从材料“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可以看出孟子的经济主张。孟子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体现。(3)朱熹和李贽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的具体主张 并不一致。朱熹主张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的首要准则,必须遵守;李贽则是反对孔子的权威为权威,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图一?



?
哥白尼和《天体运行论》手稿
图二


?
《本草纲目》
请回答:
(1)图一所示书的发表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依据上述两图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明清时期科学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相比有何差异?(2分)形成两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4分)
(3)由此你认为科学的发展和哪些主要因素有关?(2分)


参考答案:(1)有利于人们对天体运动进行正确、科学的认识;推翻了基督教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世界,选定地球为宇宙中心的谬论,是向教会权威的挑战,促使自然科学从基督教神学中解放出来,从而得到迅速发展。(4分)
(2)差异: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仅局限于观测数据及观测到的现象,对现象后的原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而西欧近代科学则重在观测基础上的科学规律的总结。(2分)
原因:西方:文艺复兴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其创造了条件。(2分)
中国:封建自然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科技的发展;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应用;闭关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吸收外来先进科学技术文化的条件。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2分)
(3)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科学家的勤奋精神等。(2分)


本题解析:这是情景应用题,通过《天体运行论》和《本草纲目》两幅图片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对中西科技发展不同特点的把握。解答本题必须联系当时历史发展的阶段特点。最后一小问体现的是历史服务于现实的功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可以发挥。以图片、地图、图表为切入点,考查并适当延伸,是当今历史考试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些史料形象、生动、直观,又能提供大量的信息,在学习中不能忽略,特别是要注意新课标教材中的插图,要兼顾它的背景和影响,知道它的历史见证价值。对于具体历史现象,除了历史意义外,有时还要考虑它的现实借鉴意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曾引用诗句“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来答记者问,该回答主要是针对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中美关系问题
D.中日关系问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从材料中的诗句可以看得出来,这是说的中国统一的问题,海峡两岸只有一个中国,统一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故选A。B项无法体现“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内容;CD项说的是中国的外交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中国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正式要求世贸组织设立专家组,调查并裁决欧盟对华皮鞋采取的反倾销措施是否违反国际贸易规则。这一现象最能说明当今世界的贸易体系具有
A.自由化
B.规范化和法制化
C.市场化
D.政府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49年周恩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我们对外交问题有一个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的立场,对于美国帝国主义我们一定要采取严肃的态度,使他们了解中国是不可欺侮的,即使对苏联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我们也不能有所依赖。这表明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是
A.不结盟政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独立自主
D.求同存异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结合材料分析,当时新中国对美国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都坚持基本立场,即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立场。A项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提出;B项是在1953年开始提出;D项是在1955年万隆会议中提出,与材料意思不符。因此选C。


本题难度:简单




首页 上页 6 7 8 下页 尾页 7/10/10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考试资料40G
【省市县地区导航】【考试题库导航】
 ★ 高考省级导航 ★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 高考信息汇总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历年真题 ★ 
 ★ 高考题库 ★ 
 ★ 高考题库 ★ 

电脑版  |  手机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