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28 21:53:30
1、判断题 维克多·雨果曾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从这段引言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B.欧洲各国将不存在差异
C.主张各国保留自己的特点
D.主张建立欧洲联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维克多·雨果在很早以前就提出通过联合实现和平,说明了欧洲统一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故选A。B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各国不存在差异,只是说联合在一体;C项不是雨果中心意思;D项错误,欧盟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雨果的年代无法预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孟宪范《家庭:百年来的三次冲击及我们的选择》),对家庭制度批判的必然性在于
①公民道德的沦丧 ?②经济结构的变动 ③西方思想的传播 ?④民主政治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从题干中“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行批判是必然的”可知对家庭制度批判的必然性在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过渡,结合近代化的含义,即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理性化,因此②③④三项符合题意,①公民道德的沦丧与现代化的进程没有联系,故排除;因此答案为B项。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民国时期的外交官员,几乎都被愤怒的青年学生殴打过。1919年,外交总长曹汝霖家被烧,驻日公使章宗祥被打;1921年总长郭泰祺处理中日纠纷,被北京学生殴打;1928年外交部长王正廷处理济南惨案,家被毁,1931年处理“九一八”事件被学生打得头破血流,随同人员蔡元培、顾维钧都一起被殴。
材料二? “在这排日声中,我敢坚决的向中国青年进个忠告,就是日本人是很有值得我们效法之处的……我们应该看现代兴国史,现代的新国的历史。”
——鲁迅《“日本研究”之外》
材料三?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外交上却不能接受这条成语的,因为国家是不能任其破碎的。在外交上也不可能指望百分百的成功,如果你要达到百分百的成功,而对方也这样要求,那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外交,因为这样就无法达成协议……自五四以来,“人民外交”的口号已成为非常时髦的口号,群众组织起来大游行或组成代表团对中国的外交施加压力,常常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顾维钧回忆录》
请回答:
(1)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造成材料一外交官员普遍被打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鲁迅对外交官员被打的态度,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什么?(2分)
(3)提炼材料三中顾维钧有关外交的观点。(4分)
参考答案:(10分)(1)民国建立,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激起国人愤慨。(4分)
(2)反对殴打外交官员,反对排日情绪。他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2分)
(3)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金瓯久分终必合,两岸贵合避干戈。自古盛世处安定。振兴中华同尽责。”海外华人的这首诗表明
A.“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注意诗歌中的最后一句话“振兴中华同尽责”,这体现了海外华人愿意与两岸同胞一起为振兴中华、实现统一贡献力量,故答案为C项。AB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有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在世界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的心动”说明慧能的观点是“主观唯心论”,这与王阳明心学家的观点“心即理也”、“心外无物”相似。A与题干不符;BC属于程朱理学家,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
点评: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本题难度:简单